□迟 慧
受到央视“朗读者”节目的启发,同事亚涛萌生了创办“警营朗读者”的念头,“慧姐当主持人,邀请大家朗读文章,视频录好后,通过公安处官方微信发布。”亚涛的提议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警营朗读者”录制小组成立了。
然而,实际工作远比想象的复杂,比如请谁来录制第一期节目呢?翻翻《警营文化人才登记表》,逐一拨打具有朗诵、演讲等特长的民警电话,或是因为出差、或是因为家中有事,我们得到的全部是否定的回答。正当我和亚涛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旁默默摆弄录音设备的博学引起了我俩的注意,嘿嘿,就是他了!
“博学,欢迎参加首期‘警营朗读者’!”亚涛看看他,“第一期嘉宾就是你啦!”毫无准备的博学被亚涛的邀请吓了一跳,赶紧摆手,“不行,不行,我的音色太一般了!”见他推辞,我赶紧帮腔,“谁说的?你的声音非常有磁性……”
“就你啦!”亚涛当即作出决定,“咱们仨都在一个部门工作,你要是再推辞,可就不够意思了!”禁不住我和亚涛的“威逼利诱”,博学终于答应担任“警营朗读者”首位嘉宾。
嘉宾确定了,可在哪里拍摄呢?几经协调,最终单位会议室成为我们的“演播大厅”。亚涛在我和博学面前支起一台摄像机,随后把另一台摄像机扛在肩上,从而解决了“多机位”拍摄的难题。“感受文化魅力,打造精神盛宴。欢迎您关注‘警营朗读者’……”开场白还没说完,便被摄像师兼导演的亚涛打断,“慧姐,头不要乱动,眼神不要飘来飘去……”我下意识地双手捂脸,“不好意思,我错了!”开场白时长不过90秒,反复录制了十几次才算过关——忘词、卡壳、眼神飘忽……各种窘态频频发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拍摄中,我渐渐找到感觉,并顺利地完成对博学的采访,而他的朗读更是出乎意料的完美。
“警营朗读者”渐渐有了名气,点击率一路飙升,越来越多的民警参与其中,他们在镜头前朗读喜欢的文章,畅谈作品带给自己的启迪,与大家分享从警路上的点点滴滴。讲好铁警故事,传递警营正能量,这就是我们的“警营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