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母亲,是我们家族的功臣!”随着年岁的增长,父亲在儿孙欢聚一堂时,总爱讲讲母亲的那些往事,儿孙往往陪着父亲和母亲泪流满面,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一个样子。
上世纪60年代,由于家里生活困难,祖母做主让母亲投奔在草原上谋生活的父亲,这样母亲就相伴着村里人离开家乡,步行半个月来到了阿拉善右旗父亲工作的地方。在朋友的帮助下,母亲在雅布赖盐场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工作——到盐湖现场“抬盐盖”和“缝麻袋”,每个月工资28元、供粮30斤,在大食堂吃饭,工资除去每月伙食费外,还可以有10多元的节余。
雅布赖盐场的工作是特重体力劳动。捞盐工的定量在每月100斤左右,根据工种的不同略有区别。当时雅布赖盐场有一个规定:凡是下到盐湖现场的工人,每人每天发3个烤馍。3个烤馍约有一斤粮的标准,母亲不论天气好坏,每天都要下到盐湖现场参加劳动,3个烤馍是一定要领回来的。下午收工回场,大食堂照样供给晚饭。经过日积月累,加上生活上的节约,母亲就能节省出部分粮食,再从粮站领出粮票,回老家探亲时,从当地粮站购回部分面粉或黄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做对祖母一家渡过难关起了一定的作用。
父亲与母亲结婚时,父亲的4个妹妹均在幼年。祖母去世时只有49岁,父亲和母亲又把4个姑姑从老家接来一起生活,加上我们兄弟姐妹6人,母亲的辛苦实难言表。一大家人的生活起居,穿衣制鞋,全部由母亲料理。父亲对母亲满怀感激之情,虽说我从未听过父亲把“爱”这个字挂到嘴边。
母爱如水。作为警察的我,每次出警、每次执勤、每次加班,苦累都不在话下,吃点馒头,喝点开水,休息片刻,就又精神抖擞,继续战斗,想是继承了母亲吃苦耐劳的优点。母亲的那些年那些事,永远不能忘记,我要把这些家事继续讲下去……
(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