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红山派出所的缘分源于10年前。
2007年,在昭通市召开公安派出所所长工作会议,全市169个派出所所长齐聚。临别时,时任市公安局局长杨艾东情不自禁为所长们唱了一首《驼铃》,当他边唱边走到一名所长面前时,我看见眼前这位七尺男儿竟然泪流满面,也正是这张泪流满面的脸,让我第一次听说了红山派出所。
这名流泪的汉子是时任巧家县公安局红山派出所所长李子品。同事告诉我,红山派出所是全市最偏远的派出所,条件异常艰苦。我不知道李所长为何落泪,但那一幕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从那时起,我就有一个愿望,一定要到红山派出所看一看,没想到圆梦之时,已是10年之后。
今年10月1日,广大公安民警为了党的十九大安保坚守岗位,作为一名宣传民警,我向领导主动请缨,踏上了去红山的路。
红山乡被称为昭通的“小西藏”、巧家的“墨脱”,距离县城198公里,是全市最偏远的一个乡镇,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艰险万分,虽然行前已做好了思想准备,然而这趟红山之行,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不到4米宽的道路蜿蜒盘旋,从半山腰穿行而过,道路一边是抬头望不到顶的悬崖峭壁,另一边是落差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悬崖,崖底是奔腾咆哮的金沙江。每当车辆转弯的时候,从车头的位置看出去,只看得到天上的云,看不到脚下的路,有些路段甚至只够一辆车通过。
而就是这样一条路,却是在今年4月,才从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到了冬季,路面上结起厚厚的冰,根本无法通行。从巧家县城出发,我们的车在这样的路上行驶近6个小时,经历无数次车轮擦着悬崖而过的惊魂时刻,终于来到了红山派出所。
当派出所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已经忘了一路的艰辛。
这幢修建于1992年,墙体已经斑驳,在任何角度都没有办法照出全景的三层小楼就是派出所了,也是5名民警和5名协警日夜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12个又小又破旧的房间,一个连车都开不进去的小院,是民警办公和生活的全部区域,这里甚至没有卫生间。派出所民警告诉我,这幢房子曾经是全乡最瞩目的建筑,远远的,就可以看见房顶上的警徽。而25年后的今天,它静静矗立在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警徽依然屹立在房顶,默默诉说着一代又一代红山民警的坚守与奉献。
院子里整齐摆放着一排被暂扣的摩托车,民警告诉我,因为山路狭窄、崎岖难行,很多地方汽车根本无法到达,摩托车是群众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他们从不敢懈怠,因为一旦翻下悬崖,就是粉身碎骨、家破人亡,所以履行好监督管理的职责,做好交通安全宣传,是民警每天的必修课。由于当地群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安全防范要靠民警口口相传。
所长赵成山告诉我,派出所最耗时耗力的是出警,这句话一点不假。
10月2日,红山村有群众报警说自家房顶上的瓦片被邻居打烂了,让民警去看看。于是,我跟随民警开始了出警的路程。从派出所出发开车20分钟以后,所长指着路边一条布满碎石、将近70度的山坡告诉我,从这里爬上去就到了。我手脚并用跟着所长爬了将近40分钟,终于到了报警人家里。赵所长了解情况后,将两家人聚到一起,一番分析劝解,这起邻里纠纷被成功化解。
在红山乡,村社不是在山上就是在江边,最远的牛栏村,要先开两小时车,然后坐船去其他乡镇绕道,还得步行4个小时才能到达。民警到牛栏村出一趟警,来回需要两天时间,而处理警情的过程,有时只需半个小时,因为多数警情不是自家房顶上的瓦片被隔壁孩子打破,就是庄稼被邻居家的牲口吃了几口。尽管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民警仍有警必出,因为群众只有看到民警才会安心。
我问赵所长,这样奔波出一次小警,苦吗?值吗?他微笑而坚定地告诉我,苦,但值得!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大事,老百姓报警是因为信任。信任民警,信任派出所,信任公安机关,这是最高褒奖。
在红山派出所的3天,我跟着民警同吃同住同出警,在感叹自然条件艰苦的同时,也对这里的民警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们平均年龄36岁,有几个还是20出头的小伙,他们坚守着这片遥远而贫瘠的土地,守护着红山2万余名群众的平安,心中充满着希望。
即将离开红山的时候,赵所长带我去看了一片空地。他告诉我,这是红山派出所的新址,不久的将来,他们就会搬进崭新的办公用房。他兴奋地在这片空地上走来走去,“这里是办案区、那里是工作区、还有生活区、民警宿舍、食堂……”那一刻,我再一次被深深感动,也读懂了10年前老所长满眼泪水的那幅画面。
讲述:罗曼(云南省昭通市公安局政治部民警)
整理:本报记者 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