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老杨是第一个到林场派出所工作的森林警察。一间破旧、简陋,不到30平方米的土坯房,就是当时的派出所。红色的门帘,陈旧但干净的窗纱,一只15瓦的灯泡,一个灶头,平日烧水煮粥、冬天烧炕取暖,还有一张油漆斑驳残破的办公桌,靠桌腿下垫着的纸片保持着平衡。这样简陋的办公室,老杨一住,就是整整10个春秋。
派出所门前,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通往疙瘩村;后面是一条上山的羊肠小道,蜿蜒崎岖,看不到尽头。一个本,一支笔,一壶水,一个公文包,朝出夕归日复一日,巡山走访年复一年,一片片山林,一户户百姓,在派出所的日子,老杨和他的战友们跑遍了辖区的沟沟壑壑,熟悉了辖区内每一户人家。一串串坚实的脚印,通向了大山,通向了百姓的心。
峪口村的赵二娃腿瘸,年近40还未成家,父母年迈,家里家外靠他打理,老杨走访时对他格外关注。一个盛夏的中午,老杨正在午休,一阵雷声惊醒了他。他想起上午回所时看到二娃家门口还晾着麦子。老杨立即爬起来,顶着雷声冲出门。他知道,夏天的山雨说来就来,而那些麦子对二娃全家而言意味着什么。等他帮忙把麦子收完时,豆大的雨点已经噼里啪啦下了起来,转瞬成了瓢泼大雨。老杨站在那里,安心地笑了。从那以后,老杨又给自己加了一项任务,留心百姓家院子、门口晾着的农作物。遇到雷雨天气,他都赶去帮忙,没空时就让同事们去。有人说他犯傻,他说百姓农作物要是没有收成,个别人可能就会想到干违法犯罪的事,比如砍树。
他常说,保护森林是我的事业,但保护森林依靠谁?百姓!朴实的话语中隐藏着不变的真理。老杨走到哪儿将法律宣传到哪儿。辖区内的百姓无人不识,甚至辖区的小孩都能模仿他夹杂着口音的普通话背诵一段森林法规。时间长了,村里百姓把他当成了自己人,遇到烦心事也爱找他给说道说道。可是他自己家的大事小事,却几乎指望不上他。
在一次出警抓捕偷砍滥伐不法分子的任务中,老杨主动请求出警,领导原本还担心他的年龄和身体,但他坚持参加行动。在不法分子必经的道路上,他和两个战友藏在初冬的蒿草丛中近30个小时。不敢轻易换岗,怕打草惊蛇。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但他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带的矿泉水和面包经不起寒风的肆虐,早已冻成了冰块,在山风的呼啸声中,他们始终坚守着。嫌疑人最终抓获,当老杨给嫌疑人戴上手铐时,其他人才发现,老杨的手已经冻得青紫。犯罪嫌疑人都说:“真是没想到,这么冷的天,深更半夜的你们还守着。”老杨微笑着对他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岁月更迭,时光流转,老杨先后调了3个派出所。从青春韶华出发,一路走来,老杨初心不改,他见证了曾经满目疮痍的荒山秃岭变成片片绿洲,见证着生态林业发展的波澜壮阔。
今年5月,老杨该退休了,就在大家以为辛苦了一辈子的老杨终于可以歇一歇的时候,他却一脸严肃地恳请领导允许他继续留在派出所巡山护林。他说:“我对太岳的一草一木有感情,哪怕一分钱不挣,我也要守护好太岳这片森林,这样,心里才踏实。”领导感动得眼含泪水:“老杨啊,你就是我们的一座丰碑!”
当32载光阴刻进老杨守护的那些树木的年轮里,曾经挺拔的他也慢慢驼起了背,片片山林却在他的守护中愈加葱茏。在三晋大地的林海中,在太岳山的林业人中,随处可见像老杨一样的森林警察,他们沐晨风,披晚霞,穿行于茫茫林海,把一片片荒芜的山野守护成无边的绿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往返于一道道坎坷的山路,用坚实的步伐踏出林区百姓的安宁;惩治犯罪,保护森林,他们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最炽热的情感无怨无悔地托付给了太岳山的每一寸热土。岁月催老的是他们的年华,日渐筑就的却是他们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巩固林业改革成果的精神,矗立成的是一座座绿色的丰碑。(作者单位:山西省森林公安局太岳山分局)
(侯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