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河畔朵朵“格桑花”争芳吐蕊
工作中的次旦卓玛神采飞扬。闫晓宗 摄
7月至8月,是雪域高原最美的季节,也是进藏旅游的黄金季节,天高云淡,草木绿、牛羊欢,象征着幸福的格桑花朵在高原处处绽放。青藏铁路开通后,乘火车出行成了大部分旅客进藏的首选。
“老西藏”拉萨铁路公安处民警朱海宁说,高原上凡是叫不出名字的野花都被称做格桑花,它们顽强的生命力是藏族群众眼中最珍贵的品格。在拉萨铁路公安处拉萨火车站派出所,有个青藏铁路公安局唯一的女子警组。她们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颇受赞誉,就像美丽顽强的格桑花盛放在拉萨河畔。
带着对女子警组的好奇,7月29日记者从北京到达青海西宁,次日乘坐从西宁开往拉萨的Z6801次列车,向“日光城”拉萨进发。
高原反应在翻越唐古拉山时来袭
7月29日22时许,记者到达青海西宁。一见面,青藏铁路公安局宣传处处长邓红明就安慰第一次上高原的记者:“放心吧,高原反应是‘欺男不欺女’。”本来这句“强心剂”让记者放心不少,但他不紧不慢接出的“欺胖不欺瘦”,让身材丰腴的记者对此次高原行充满了焦虑。
Z6801次列车整个车程时长约22个小时,7月30日14时56分从西宁出发,抵达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时已是22时,但天还是亮的。所有进藏列车要在格尔木火车站换上功率更大的火车头,所以停靠时间较长。记者穿着短袖衫和长裤走出车门,下意识地缩脖子抱胳膊,瞬间明白了什么叫做“一步入秋”。
咦,除了比北京冷点儿,高原也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嘛。
事实证明,记者高兴得实在太早了!当钢铁巨龙连夜翻越海拔5000余米的唐古拉山时,车窗外黑黢黢的雪域高原就给记者来了个下马威,那一夜的痛苦经历至今难忘。刚开始,只是睡不着,压力不平衡导致耳内噼啪作响,恍惚中听见随身携带的食品包装砰砰炸裂。翻了大半夜“烙饼”,记者渐渐觉得大事不好,眩晕想吐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压都压不住,好不容易攒足力气起身、站稳,三步并作两步踉跄冲向卫生间……重新躺下,耳边开始嗡嗡作响,脑袋如同被施了紧箍咒一般,疼痛欲裂。在乘警的帮助下,记者虽然吸了氧气,也只能虚弱地躺在铺位上,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只体验了一次,记者就感受到了缺氧低气压带来的各种不适,那些长期在这里坚守的青藏铁路警察们真是令人敬佩。如果在出发前就知道会这样痛苦,记者肯定会犹豫,也许要当“逃兵”了。
7月31日上午,记者终于站在拉萨这片土地上。
“男警能做到的,女警也要做到”
拉萨平均海拔3600米,夏季含氧量为平原地区的60%,冬季含氧量仅为40%。拉萨火车站建成于2006年7月,是青藏铁路的终点站和标志性工程。拉萨铁路公安处拉萨火车站派出所就坐落在车站一侧,不远处闻名遐迩的拉萨河奔腾而过,河水清澈见底。
据青藏铁路公安局政治部主任王宝生介绍,2013年5月,拉萨铁路公安处为了更好地服务进出藏的旅客,从下辖的5个部门抽调了12名业务精、素质高的青年女警,在拉萨火车站派出所成立格桑花警组,这也是迄今为止青藏铁路公安局唯一的女子警组。
虽然快到8月,拉萨街头、火车站、火车站派出所周边随处可见格桑花的身影。观察、了解得多了,记者也慢慢喜欢上了这种看上去茎细瓣小、弱不禁风的高原植物,慢慢被它坚韧的性格吸引: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暴晒,它开得愈灿烂。
那些被视作格桑花的女铁警该是什么样?在这片壮年汉子都吃不消的高地上,她们怎么应对高原反应?在一年300多个晴天的拉萨,她们是不是又黑又瘦,人人脸上两朵高原红?
这些疑问,在次旦卓玛出现在记者面前时瞬间不存在了。齐耳的短发、光洁的皮肤,一双大眼睛仿佛会说话。这个藏族女孩竟有种南方女子的灵秀柔美。
1985年开始,国家先后在20个省、直辖市开办了西藏班,组织帮助学习成绩优秀的藏族孩子到高原之外学习生活。次旦卓玛就是其中一员。2010年,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本已和某合资企业签约的次旦卓玛偶然得知青藏铁路公安局正在招警,便毫不犹豫报了名,并顺利通过考试。
次旦卓玛长期在高原之外生活,很多人都预测她在铁警岗位上坚持不了多久。面对种种困惑和质疑,入警培训时,天性倔强的她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海拔4513米的那曲火车站派出所,一呆就是30多天。离开那曲火车站派出所的那天,战友们列队站在车窗外,用干净利落的敬礼和满脸的泪水为她送行。此时,次旦卓玛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和铁路公安融为一体、不能分离。
进入拉萨火车站派出所格桑花警组后,原本在内勤岗位工作的次旦卓玛开始真正接触铁路业务知识,也第一次明白了高原铁警更多的是在生命禁区周而复始做着平凡的工作:把危险品挡在站外,保证旅客的安全,保证列车的顺利抵达与发送。
从警一段时间以后,次旦卓玛偶然翻出小学时的日记,惊奇地发现那时自己就想当警察。但现实往往比理想残酷,从警后,次旦卓玛也曾动摇过,也曾怀疑过当初的选择,每到这时,师傅、拉萨火车站派出所所长杨宝东就会在身边提醒鼓励她。她暗下决心,男警能做到的,女警也要做到,甚至要做得更好。
在高原铁警岗位,她成长为一只雪域雄鹰
在警组,次旦卓玛天天跟在师傅身后找事干,黏在师兄师姐身边抢活儿干。不出半年,她便由一个“门外汉”转型成了一名“多面手”。师傅讯问,她填表格、做记录,必要时出谋划策;师兄师姐深入辖区开展爱路护路宣传,她做文案、写材料,开办知识讲堂。派出所警营开放日,她组织辖区学校的孩子们到火车站里参观,很多孩子平生第一次登上了火车。望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次旦卓玛倍感欣慰。
如果说藏族班让次旦卓玛这只雏鹰有了起飞的平台,那么高原铁警的岗位让她快速成长为一只雪域雄鹰。“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藏族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她说。
在高原,一场小感冒也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面对面聊了近两个小时,记者忽然发现次旦卓玛的面色略显苍白。“哦,我感冒了,我经常感冒,习惯就好了……没办法,所里人手本来就紧张,赶上现在客流高峰,你瞧,我师傅也感冒了还是天天上班,我哪儿好意思歇病假。”
也许是和个人特殊的成长经历有关,次旦卓玛在工作中格外关注和孩子有关的警情,总是饱含爱意妥善解决。一次,她在巡逻中发现一个从其他省份入藏的流浪儿童。按照一般流程,她只要将孩子送去救助站任务就算完成。可看着救助站内简陋的条件,流浪儿茫然无助的眼神,本可以转身离去的她怎么也狠不下心,又将孩子带回了派出所。带孩子吃饭、洗澡、买来换洗衣服,等一切都收拾妥当,一直沉默不语的孩子终于向她敞开了心扉,说出了自己父母的联系方式。核实情况后,次旦卓玛自掏腰包给孩子买了一张车票,托车上乘警一路照顾,将孩子平安送回到了父母身边。
说起自己的小家庭和另一半,次旦卓玛的脸上立刻展露笑容:“我家那位也是警察,我们特别能理解彼此的工作。这些日子,我们在不同岗位上为保证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贡献力量,虽然不怎么见面,但彼此心里都惦记着对方,不然他也追不上我……我家一切都是我说了算,从房子装修到汽车保养,全都是我一个人搞定,别看我个儿不高挺瘦弱,其实我就是个典型的‘女汉子’!”
从次旦卓玛爽朗明快的言谈中,记者丝毫听不出她对另一半长期缺席家庭生活的不满,对这个女孩又增加了几分钦佩。
对次旦卓玛这个徒弟,所长杨宝东很是珍惜:“她有学识有胆识,工作交给她我放心,就是希望她能爱惜身体,做事情不要风风火火,最好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
格桑花警组里更多的,是从青藏高原外的高校毕业后来到拉萨工作的“高原一代”。面对突发警情,她们是如何团结一心积极应对的?敬请关注下期蹲点一线。
(本网记者 王彬 通讯员 谭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