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乘地铁去松江大学城,工作日,车厢里人已不少。
上海地铁长度世界第一,而且还在使劲挖。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到北京出差,特别羡慕北京地铁,尽管车厢里没有空调,只见小风扇摇啊摇,却也是上海绝对没有的。当时上海交通之拥挤,现在想想也很可怕。拥挤中也有让人留恋的片刻,那是1987年9月的一天,中午遇上日全食,正好乘公交车过交通路立交桥,车子在桥上堵了整整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完完整整地看着太阳缺了、残了、黑了、亮了、又圆了。当公交车重新启动,第一次衷心感谢堵车,给人从未有过的全过程体验。
坐地铁很注意看人抢位子,这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观察点。按理说,地铁不是长途列车,站一程根本不是个事儿。但有的人看得很重,看到一点儿空隙,也要想办法挤着坐下。有时候就为这鸡毛蒜皮,会大吵起来,似乎是生死攸关的决战。每当这时候就很感叹,这样一路挤着舒畅吗?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尔研究过,人和人之间有四种距离:正式的公众距离,360-760厘米之间;社交距离,120-210厘米;朋友的个人距离,大约44-120厘米;亲密距离,大概在0-44厘米,一般属于家人、恋人。地铁上人人都变成了“亲密距离”,在心理层面已经很不适应,还要活生生地加塞儿,只能说现代性的不足。距离实际上是一种尊严,是对人的精神尊重,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社会文化会上升一大截。
车上看朋友发的微信,在国外的旅行风情万种。有时候看着很着急,那么好的城市、那么好的古遗址、那么好的山脉,偏偏被自拍的人挡去一大半。快让开,想看背后那座城、那片郁郁葱葱的山林……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成都女孩,自己开照相馆,热爱世界旅行。有一组照片是城市主题,每张照片都是大大的风景,只是在小小的角落,自己露出不到画面九分之一的笑脸。很喜欢这组照片,热爱生活的喜悦如风如焰,却也知道世界比自己大,尽量传达人类生活之美。
到松江了,恋恋不舍走出地铁车厢,外面一片38度的阳光。
(梁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