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近日,北京公益促进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农村学校学生中,因父母均外出而无人照料的留守状态学生占近三成。而这些儿童中,超一成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不见一面。
每个人的童年里,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父母的疼爱。留守儿童与异地父母的时空阻隔,直接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远和父母关爱的缺失。从调查来看,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亲、母亲一年能够联系9次以上的比例分别不到20%。父母缺位对留守儿童成长的不良影响是非常突出且难以挽回的,因缺少父母监护而造成的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当然,也不该把责任完全推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于广大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年轻父母来说,远走他乡更多是缘于生计的驱使,是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说到底,留守儿童现象及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家庭伦理和社会问题,其实是现阶段无法回避的一个社会现实,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是家庭与社会共担。
对于父母们来说,即便无法停下远行的脚步,也要想办法给儿女更多的关爱,家与远方必须尽可能地兼顾。现在通信和交通那么发达、便利,经常打个电话、视频连线一下,利用节假日抽空回去看一下不应成为奢望,总不至于要一年到头联系不了几次、见不上一两次。
就整个社会而言,则要更多地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从法律上、制度上和政策上、经济上等各个层面向他们及其家庭倾斜。例如可以考虑立法保障留守儿童权益,探索构建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社会联动机制,可以为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规定更为充裕和灵活的探亲、团聚假期,也可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家庭困难留守儿童救助基金,还应适应社会大流动形势,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为外来就业人员的居留、落户及入学、就医等预留一定的资源和空间。特别是应当充分发掘现有教育潜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尽可能降低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门槛,让更多留守儿童能在父母身边求学、生活,与城里同学一起享受父母的关爱。
(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