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社区治安掌控能力、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北京市公安局将组织各分局派出所全面落实社区警务室7×24小时值班制度,即悬挂有“24小时为您服务”灯箱的社区警务室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有人值守、有人接待群众。(8月1日《人民公安报》)
警察在,平安牢,警灯闪,更安心。公安局本来就是全天候值守,110报警电话也是24小时畅通。如今,百姓家门口的社区警务室也开始实行7×24小时勤务,随时随地接受报警救助、办理各种便民事宜,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和便利,意义非比寻常。
此次,北京公安机关全面落实社区警务室7×24小时值班制度,让社区警务室“24小时营业”,对违法犯罪分子是一种看得见的震慑,对社区居民则是一种更加周到的守护和一份更为贴心的服务。可以预见,它的出现不仅能实现警方提高“治安掌控力”的愿望,也能有效提升公众的安全感和对警察工作的满意度,从而进一步增进警民关系。
笔者认为,构建24小时社区警务,需要社区警察深入细致地工作和积极主动地查访,而不是在警务室里干坐着、“摆样子”,等警情上门。对此,北京警方有关负责人就指出,“社区警务室7×24小时开门办公,不是简单要求社区民警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吃住在社区警务室,而是要确保一天24小时,每一个时间段,都有民警在社区组织各类社区防控力量开展工作,实现社区警务室全天候为民服务的目的。”例如,声名远播的“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北京群防群治力量,其实就是24小时社区警务的一种延伸和重要支撑。而各地警方正在开展的“一村一警”活动等,也可以成为24小时社区警务的重要依托。
一项举措的成效,群众最有发言权。24小时社区警务如何进一步开花结果,乃至能够从“首善之区”——首都北京走出去,拓展应用到更大区域和治安状况更加复杂的地区、社区,除了要尽量加大社区警务警力投放以外,关键还是要多向发力。
其一,当然就是要用好群防群治这个“法宝”,立足社区、深耕社区,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维护治安的积极性,深入挖掘社区治安有生力量,包括赋闲的大爷大妈和各个企业单位的自有安保资源,有效弥补警力不足问题,织密24小时社区警务网。其二,就是要大力运用科技防控手段。科技应用可以节约人力、提高效能。例如可以加强社区电子监控网络建设,打造远程监控的“天眼天网”,可以为社区装备或改建电子围栏和自动报警系统,帮助社区民警实现闻警而动、快速反应。其三,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社区论坛等更加紧密地联系群众、更为迅速地动员群众,也可以通过研发新型社区警务应用程序和网上服务平台来提升管理服务效能。要人防、技防、“网防”三位一体、同步推进,让24小时社区警务永远“在线”、永不“打烊”。
(孔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