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骄阳似火,每逢这个时候,我就会忆起我那10年的军旅生涯,澎湃的青春、火热的军营完美融合在一起。而两年的军校生活更是这段光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战斗技能,铸就了坚强的意志,让我从青涩走向了成熟。
1993年9月,我成为武警南京消防初级指挥学校(现为公安消防部队士官学校)的一名学员。学校设在远离南京市区20多公里的一个山坳里,周围水泥厂和石子厂的炮声整日轰鸣,灰尘飞扬,学校原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旧煤矿,教室和宿舍全是岌岌可危的老式砖木平房,还经常停水停电,雨后,满地泥泞,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然而,军校梦在这残酷的现实里践行着。
学校没有操场,白天,我们开山、挖石、挑担,晚上才能学习专业课,很多同学因白天过于劳累,课堂上竟打起了呼噜,被教官发现了,就要被“请”到讲台上做检讨。严格的课堂纪律,再也没人敢打瞌睡了,无不打起精神努力学习。因为白天劳动太投入,我们常常在梦里喊起了口号“一、二、三,起!”就这样一年过去了,我们拥有了宽阔的操场。
到了第二学年,我们已经适应了艰苦紧张的军校生活。上课学习的时间也增多了,但还是感到时间紧、任务重。要知道,没有过硬的消防专业知识,将来如何在火场上指挥打仗?每一名学员都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校园里没有水泥路、花池和树木,于是我们拌水泥、铺石子、砌花池、挖下水道。直到毕业前夕,学校整个面貌焕然一新,6层的教学楼也拔地而起。我们也深深地爱上了我们用双手装扮的美丽的校园。
毕业典礼上,校长很激动地说:“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圆满完成了两年的学习任务,我们学校有今天的变化,凝聚着你们的心血和汗水,你们为后来者支撑起了一片绿荫,战友们,你们辛苦了!我也感受到,你们在劳动过程中所磨炼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会使你们终生受益的。希望大家把这种‘爱和精神’带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消防事业作贡献。”
时至今日,校长的讲话仍时常回荡在耳边。是的,我亲历和见证了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对母校的依恋常常萦绕梦中。两年的军校生活艰苦而短暂,但正是在军校磨砺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了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军校锻造的精神,一生受用。
(李圣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