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扎根小站12年的铁路民警季长山(中)
受资助的孩子喊他“季爸爸” 他认孤老做妈妈
他资助的孩子喊他“季爸爸”
6月底,中小学生要放假了。沈阳铁路公安局通化铁路公安处三源浦火车站派出所的民警更加忙碌,他们要到学校去讲安全课。季长山是主抓这项工作的所领导,基本上他都要带队去。他还特别挂念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女孩子欣怡。
6月24日,在巡线的时候,季长山来到欣怡位于金山屯的家,欣怡喊了一声“季爸爸”,把他迎进屋。
他怎么成为季爸爸了?
2007年初,季长山给学生讲完安全课后,对校长说想资助个孩子上学。校长推荐了欣怡。
欣怡家因母亲治病而债台高筑。为还债,她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她跟奶奶过日子。看到家里没有电视,季长山把自家的电视搬了过来。每到开学,他就会把孩子的食宿费用送到学校。平时,他利用巡线的机会,去她家里看看,买些生活用品给老人,给孩子留下一点零花钱,耐心地教给孩子人生道理,告诉她:“家贫没关系,我来帮你,但做人要努力,心胸要宽阔。”
每年数千元的资助,对工资不多的季长山来说,也是一笔不算小的开支。当时,他的女儿也正在上大学。但他知道,这些钱对欣怡家来说更如旱天雨露。
有一天,欣怡不再叫他叔叔,开口喊“季爸爸”。在欣怡家墙的正中,贴着几个电话号码,第一个就是季爸爸的。这电话号码关键时刻救了她的奶奶。
2013年春节前,季长山正在值班,欣怡打来电话:“奶奶突然不会动了,你救救她。”
季长山和同事开车赶到时,老人已瘫在炕上,是中风。他们立即把老人送到医院。老人得救,但仍需住院治疗。季长山成了陪护员,但他心里还惦记着独自在家的欣怡。他把情况告诉了远在通化的家人,妻子二话不说,立即把欣怡接到家里,带孩子洗澡、逛街买新衣。大年初一,他在派出所给妻子打电话,嘱咐给孩子压岁钱。妻子说前一天就给了300元。他的妻子还带着欣怡照了一张全家福。如今,这张全家福就在欣怡家那个电话号码的上面。
斗转星移,欣怡已经出落成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了。虽然家里还是贫穷,但她是一个喜欢说话、十分阳光的女孩儿。
6月18日,欣怡把自己与季爸爸在一起的照片和在网上搜集到的照片,制成一个相册,发在微信群里,名字叫“记录季爸爸和我的故事”。她感谢季爸爸,也享受着季爸爸给她带来的快乐。
季长山对老人说:“你就把我当儿子吧”
2013年初,季长山认了一位妈妈,老人名叫封明兰。
那天很凉,季长山巡线到西腰村口,见一位老人正在捡拾各种旧物。他走过去,一边帮老人,一边聊天。老人告诉他,把这些东西卖掉能换几个钱。他把老人送回家。
一进门,季长山惊讶了:老人孤身过着贫苦的日子,是一个典型的空巢家庭。老人没说话,眼泪先哗哗地流出来:她的独子早逝,前些年又没了老伴,她本人患有冠心病要花钱买药,日子过得很艰难。季长山也禁不住眼含泪水。他对老人说:“你把我当儿子吧。”老人又流泪了,伸手想扯扯他的警服,但又把手缩回去。
这一刻,季长山明白了老人的心思。
第二天一早,季长山买了许多东西,直奔老人家。他进门就喊妈。老人没想到这个警察当了真,喜极而泣。她拉着季长山的手:“孩子,到村里来工作,一定来家,我给你做饭吃。”
从此以后,季长山经常到老人家里问长问短,买些米面粮油水果。他不但自己尽孝,还把妻子也带到老人家里,把老人的被褥全部拆洗一遍,不能用的,就花钱买新的。
从那以后,季长山的妻子会时常提醒他去看望老人,向他询问老人的情况。
季长山的警务区里,共有13位空巢老人。老人们的情况他烂熟于心:经济上有困难的,他帮些钱物;行动不便的,他去看看有什么能干的活,出些力;还有的就想有人当听客,他不忙的时候,就去听老人讲海阔天空。每年春节前,季长山有一件必做的事:给这些老人贴春联。
季长山心里有老人,老人心里也有他。就在今年春节前,通沟村的张世远老人来到警务室,送他一袋黄豆,并特意告诉他是自己种的,“没用化肥”。他本不想收,但他知道不收会伤了老人的心。之后,他用其他方式把这份“礼”还了。
在通沟当了10多年的巡线民警,季长山不知为百姓花了多少钱。而自己,真正是清清白白。
老百姓给他最平实的评价:“好使”
在跟随季长山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了他的一个特点:自己找事干,比如修桥补路。
2010年夏天,一场特大山洪把西腰沟村的铁路涵洞护墙冲毁,堵住了群众出行的路。大家只能穿行铁路,人畜安全不保,也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季长山一边汇报,一边行动,请有关部门租来机械、买好物资,请村里出人力,他不仅从中协调,还自任施工队长,干得一身泥水。道路修通,百姓受益,行车安全隐患也得以消除。
其实,他只要把情况如实汇报就是尽职。
大院屯的村口有条小河,暴雨过后河水汹涌,村民们特别是那些学生都要涉水,很危险。他找村干部协商,让村里出劳力,又请派出所领导出面,协调来相关的建筑材料,修起了一座小桥,从此百姓的出行困难一举解决。
季长山给自己找事干,有些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例如他为村民理发。
季长山在与群众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大家理发是个难题。2013年春,他在自家楼下发廊里拜下师傅,师傅听明他的来意不收费。学理发最好是直接在人的头发上练,他的师傅跟顾客说明情况,顾客也让他随便练。
出徒之后,季长山提着理发工具到村子里,先给一位多年没理过发的残疾人理,他的手直抖。这一天,他一下为7个人理了发。
从此,季长山成了这十里八村的义务理发员。有时候,村民会直接给他打电话,让季长山来理发。
季长山巡线的时候,包里还有一个数码相机,这也是他给自己找事干的一个工具。
铁路沿线村里的许多家庭没有照片,不是他们不想照,而是限于各种条件照不了,特别是一些老人,没有一张很好的照片。于是,季长山就买了这个数码相机。到群众家里走访,他会征得同意,给他们拍一张全家福,还会给老人拍一张让他们满意的照片。拍完了,洗印出来,装上相框送上门去。现在,许多村民家中挂在正中的全家福,就出自他的手。
季长山在通沟这一段工作十多年,村民们跟他熟了,拿他不再当外人。老樊家8头牛全病了,无处去买药,这事着急。给季长山打电话,季长山立即找到在通化的朋友,买好了药送至火车站,请人带过来。季长山再火速送到樊家,价值7万多元的牛保住了。
还有不急的事情。去年春节前,老郑请季长山在通化城里买个好看的灯笼。季长山一听,觉得这不仅是老郑的需要,就在村子里打听,还有谁家需要。前前后后他给50多户人家买了各式各样的灯笼。
这些事,多是发生在季长山多年的巡线生活中的,也有在的他休息的时间里。老百姓找他不分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这些事情季长山有时记在工作日记中,更多时候是干完就完了,也就不会有准确的数字。估计一下,他也估计不出来。他不是一个有心计的人。
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警察好使”,意思是没有架子,能跟他做朋友。心计多的人,跟老百姓当不了朋友。
季长山通过自己的言行,让群众感到一个人民警察的真诚。季长山的真诚获得百姓认可,也获得许多荣誉。在他的内心深处,又有着怎样的波澜?请关注下期“蹲点一线”。(王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