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看司改】派到家门口的“最高法”,能带什么天翻地覆的新变化?
原创 2017-07-03 长安君 长安剑
金句摘编
“物理上的距离近了,心理上的距离也跟着近了。”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法官宫邦友
故事
一面土坯墙上挂着法徽,一个农家院子里十几个人围坐在一面石桌旁,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就这样开庭了,在距离“总部”北京2500公里的海南中部,在一个偏僻小山村里。
在此之前,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万冲村的村民肯定想不到,能在当地亲眼目睹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审案。
一切缘起于一封信。

(图:巡回法庭“开庭照”,仅作图示与正文无关。)
多年以来,万冲村的陈家父子与村民之间因宅基地纠纷,冲突不断。他们原来是海南省乐中农场的职工,在农场垮掉后,长期居住在万冲村。
1994年,陈家父子在自认为是原乐中农场的土地上修建房屋。2004年,乐东县政府颁发集体土地所有证,陈家父子建房地落入万冲村一村民小组集体土地所有证的范围之内。
后来,万冲村两位村民分别向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陈家父子停止侵犯其集体土地使用权,搬迁地上附着物,返还宅基地。
一、二审法院均判决陈家父子败诉。不服判决,他们又向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再次被驳回。仍然不服,便从此开始到处信访。
2015年,听说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圳设立了巡回法庭,陈家父子尝试性地写信,将情况反映到第一巡回法庭。

令他们难以置信的是,第一巡回法庭真的派人下来了。2015年8月18日,第一巡回法庭法官宫邦友和法官助理刘清启、书记员江伟娣组成的审判团队,不辞辛苦,来到距离当地县法院20多公里的案发地,实地勘测纠纷所涉地块。
本着“彻底解决纠纷、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理念,宫邦友主动邀请村民小组和村委会有关人员参与调解,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调停作用。
在看到调解有望并可以将此案彻底解决纠纷后,宫邦友改变了去乐东法院进行案件听证的计划,临时协调当地法院取来国徽,挂在当事人家前门墙壁上,组成临时简易法庭,就地进行调解。
此案最终达成和解,且村委会及村民小组同意让渡一块土地给陈家做宅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其居住的危机,避免了因简单下判而可能导致的案结事不了,实现了各方利益的共赢。
一起困扰当地政府和法院数年的老问题,被圆满化解。

宫邦友记得,当事人曾亲口感谢巡回法庭带来的诉讼便利:“如果没有一巡,我们要跑去北京出庭,光是差旅费不堪重负了。”
“老百姓会因为我们是最高法院的法官,而多一份信任甚至是依赖。”宫邦友记得,有人曾对他说:“习总书记把你们派来了,(这事)你们得管啊!”
制度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是中国司法史上出现的一个崭新名称。它被称为司法改革“试验田”、“排头兵”,除了免去进京之苦、方便群众诉讼以及贯彻司法责任制等功能外,撬动“司法地方化”,也是这项制度制定伊始就被赋予的重要期待。
目前,我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六大分区,每个分区都拥有一个巡回法庭。全面推行新的审判权运行机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落实法官员额制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分工协作,没有固定合议庭,不设审批“门槛”。

孟书记说
在司法领域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重要使命。
——2016年12月25日孟建柱会见最高人民法院六个巡回法庭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