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贵州省长顺县摆所镇营盘村党支部书记谢永学将3500多斤莴笋送到贵州省王武监狱,该村10多亩滞销莴笋找到销路;
4月25日,贵州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孙学雷到镇宁县白马湖街道简嘎乡实地考察蔬菜基地项目选址,就蔬菜供销初步达成框架协议;
5月24日,贵州省司法厅与雷山县人民政府签订在大塘镇、郎德镇等乡镇发展5000亩蔬菜高产种植供销合作框架协议……
这一幅幅“剪影”,就是今年来贵州省司法厅创新思路、挖掘整合现实资源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际行动。
“为贯彻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动员令的部署产业扶贫推进会精神,全力助推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寻找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实践中,我们挖掘、整合、利用现实资源和力量,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又契合精准帮扶政策的扶贫新路,实现了推动工作与精准扶贫两者间的共赢。”孙学雷说,省司法厅专门召开党委会成立司法厅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研究部署对口扶贫工作项目。
在精准上下功夫出实招
4月7日,按照贵州省司法厅党委对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王武监狱副监狱长邱斌带领扶贫工作组来到长顺县调研产业扶贫工作时得知,摆所镇营盘村村民种植的10余亩莴笋由于市场饱和,收购价格下跌,导致滞销。看着正在一天天变黄开花、空心腐烂的莴笋,村民们个个心急如焚。
调研组实地察看发现,大部分莴笋仍能食用,于是现场商议决定,以市场价分批采购田间可食用莴笋。在场村民纷纷感谢调研组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据了解,贵州省司法厅多次组织深入贫困县乡(镇)开展调研工作,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制定司法行政系统产业扶贫办法,在精准上下功夫、出实招,创新思路,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和力量,拟制了“监所+县、乡(镇)、农户”“监所+合作社+社员”“监所+村委会+农户”多种模式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在扶贫工作中,贵州省司法厅还认真研究如何发挥机关党组织帮扶作用,激发基层党组织活血、造血功能,帮助村“两委”理清思路,“一村一策”制定帮扶计划,深入开展调查走访,主动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商讨脱贫对策,帮助村民选准发展路子,拟制“一户一策”脱贫计划,认真建好每一份贫困档案,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确定按时开展回访计划。坚持办实事、解难题理念,针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如何提供政策、资金、信息、技术支持,如何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就业创业、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等问题召开“院坝会”进行集中讨论,听取民意。
让贫困群众脱贫增信心
5月10日,贵州省司法厅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为期5年的“全面同步小康保障蔬菜供给合作框架协议”。
签约仪式上,镇宁县副县长向月贵说,简嘎乡3000多亩蔬菜由安顺市辖区内的5所监狱和1家戒毒所按政府发布的指导价定向收购,切实增强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
简嘎乡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吴三刚介绍,目前乡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441户5777人。在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省司法厅与地简嘎乡签订帮扶协议,承诺实行保底价收购。
据悉,贵州省司法厅党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利用基层监狱、戒毒所人员集中,蔬菜蛋禽消耗量大的特点,因地制宜,就近安排,以“订单模式”蔬菜收购方式,实施对口帮扶贫困乡镇特别是极贫乡镇,同时还引导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发展蔬菜种植,提升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
保障贫困农民得到实惠
5月24日,贵州省司法厅与雷山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同步小康保障蔬菜供销合作框架协议 ,雷山县大塘镇、郎德镇等乡镇发展的5000亩高产种植蔬菜将检验合格后直接送进凯里监狱、东坡监狱和黔东强制隔离戒毒所。
为让真正的困难群众得到实惠,在确定签约前,孙学雷反复调查研究,要求与当地党委政府共同努力,开展好帮扶工作,让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合作,让产业发展惠及更多真贫群众。
大塘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杨小平介绍道,以前种蔬菜,害怕市场价格波动,收益没有保障;害怕竞争不赢“种植大户”,如今省司法厅承诺坚持长期帮扶,并采取按亩补贴的形式帮扶,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大大提高了贫困百姓的收益。
“这种产业扶贫方式,降低了贫困户的市场风险,贫困群众无后顾之忧,村民高兴;降低了基层干部组织和发动群众的工作难度,易形成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较高,党委、政府满意。”雷山县委书记黄清发说。
贵州省司法厅厅长吴跃说,打赢脱贫攻坚主动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脱贫是底线目标,是“最后一公里”,司法厅把握精准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树立系统思维,加强统筹协调,开展订单模式扶贫办法,目的就是为了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就是为了让真正贫困的老百姓得到实惠,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