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面对“准考证丢失”谣言,不能止于辟谣

2017-06-08 16:21  来源:人民公安报  责任编辑:闵玥
字号  分享至:

  日前,网上一条“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的信息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疯转。信息中称,刘明炜是一中学生,丢失了准考证,希望好心人捡到后与其联系,不要耽误孩子高考。不过记者发现,从2011年起,网上就出现过“白娅倩”“刘明炜”等同学丢准考证的信息,准考证的种类也包括中考证和高考证两种。目前,北京网警官方微博对此辟谣,提醒网友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6月5日《北京晨报》)

  高考骗子年年有,只是岁岁“名”不同。从“白娅倩”到“杨雷雷”再到“刘明炜”,同样的季节上演着同样的雕虫小技,只需更换一个名字便可大行其道。“准考证丢失”的高考谣言,何以被骗子们乐此不疲地故伎重施?尽管警方的辟谣随之而来,但造谣再辟谣的年复一年博弈轮回,究竟是在考验民众的慧眼识假的辨别力、记忆力,还是在挑战警方从严治理网络谣言的决心与毅力?在笔者看来,“准考证丢失”的谣言能够反复登场,关键在于其违法成本太低,终结此类谣言,除了紧急辟谣,更需严厉查处。

  “准考证丢失”的信息缘何能够引发网友关注并迅速传播?究其原因不外两点:一是年年有高考学子数百万,保不齐会有哪个考生意外丢失准考证,这契合人们的常识性认知;二是社会不乏热心肠。准考证就是高考入场券,丢失的后果可想而知,帮忙寻找乃网友爱心使然。其实,较早进入网民视野的“白娅倩”,的确实有此人、果有其事。甘肃考生白娅倩因装考试物品的袋子破裂,不慎丢掉准考证,幸被好心网友拾得并由警方归送。这本是好人好事一桩,但却让某些不法之徒从中嗅到了“商机”:可以用作电话吸费或伺机诈骗。于是,便有了不同地域版本“白娅倩准考证丢失”的谣言传播,且一“丢”就是数年,并进而更名为“杨雷雷”“刘明炜”。

  “准考证丢失”谣言看似商机不大,但却扰乱秩序、混淆视听、亵渎爱心,销蚀社会正能量,负面危害不容小觑。只是揭穿骗术,远不能回应民众关切,更难以避免下一季的谣言再次传播。须知,对于网络谣言,主动出击并严厉惩治,其震慑和治理功效当远胜于被动辟谣。与其提醒老百姓不信谣、不传谣,不如让始作俑者心存忌惮地“不造谣”。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我国相关法律不乏对散布各类谣言进行查究追责的明确条款。只有对谣言制造者穷追猛打、严查重罚,不让其逍“谣”法外,“准考证丢失”之类的谣言才会真正销声匿迹。

  (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