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自己的儿子要“俭以养德”,意思是一个人要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高尚的品德。这句两千年前一位智者说出的话,流传至今仍为箴言。
姥姥没读过几年书,不会讲这些大道理。但是姥姥的言传身教却胜似书本,影响着母亲和我这两代人。姥姥是山东人,喜面食,擅长包饺子、擀面条、蒸馒头。饺子或面条的汤是不能倒掉的,姥姥让我给每人盛一碗,说那是“原汤化原食”。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汤,不比喝酒的气氛逊色。
母亲的童年时代是在困苦中度过的,在姥姥的潜移默化下,母亲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洗菜水用来浇花、拖地、冲马桶,人少时开小瓦数的台灯,用双层屉的蒸锅,饭菜一锅出。这样一来,生活费用能节省不少。父亲和母亲相互照顾,健康安逸的生活让我无比安心,我也以他们为荣。
到了我这一代,虽然生活条件相对好转,但是看到浪费现象会很痛心。东北饭店的菜盘大得惊人,一次去农家乐吃饭,发现菜盘子是直径一尺多的搪瓷大茶盘,里面盛的菜满满当当的,像一座小山。当然,最后菜剩了多半。我会尽量劝同去的朋友,把剩下的饭菜打包回家。有的人并不以为然。
儿子是OO后,赶上了经济繁荣的好时代。我时常会和儿子说起喝饺子汤的故事。我会叮嘱儿子,“眼大肚子小”,吃多少拿多少。也不会刻意的给他的碗里夹满食物,让他产生“好吃的都是我的”的想法。我会告诉儿子喜欢吃什么自己夹,且不能用筷子在盘子里随意翻动。有时在小饭馆中,遇有吸烟或大声喧哗的人,儿子总会草草吃完,赶快离开那里。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我们就要改变自身,告别不良习惯。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要从每个家庭做起,从每个父母做起。
(韩秀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