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读金宇澄《回望》

2017-05-25 15:58  来源:中国警察网  责任编辑:闵玥
字号  分享至:

  作家金宇澄被称为小说界的“潜伏者”,他的《繁花》曾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而这次的新书《回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不是小说,而是一本带着传记性质的散文集,分别用父亲、母亲、我三种不同的叙事角度,用细腻的笔触,“回望”父辈的历史记忆,平淡的文字之下,蕴藏着快乐、幸福、悲伤、愤怒、屈辱、迷茫,还有平静。

  金宇澄在卷首写着“献给冬的孤独,夏的别离”。近15万字的父母回忆录,却以季节为始。可见,金宇澄的着眼点并非私家历史,而是如他书末所言,“如果我们回望,留取样本,是有意义的。”这里有父亲在特殊系统的活动,还有那个年代的政治风波,以及人生历练;母亲身为“白富美”的少女时代,似乎只是顺其自然——考大学、下农场,父亲被拘后迅速强大起来独挑大梁。书中仿佛在恢复那段曾经失落的记忆:血与牺牲、理想、青春、爱与守候以及历史的宿命……这是关于父母的记忆之书,也是父辈那个时代的故事。

  尽管金宇澄以“一切归于平静”开篇,可他这样描写父亲,“他的两颊早有了老年斑,这位昔日的抗日志士,已经失去敏锐谈锋”;他这样描写母亲,“母亲耳聋,不习惯助听器”。父亲这一辈子受过极大的委屈,不止一次含冤入狱,而他却从不说自己苦,转而将自己的痛苦沉郁,融化在别人的故事里,才得以倾诉。而母亲则更为感性,将自己的经历包括与父亲的相识皆娓娓道来,不避艰难,不忘感恩。唯一一以贯之的,是城市坐标在故事中的不断变化,溧阳路、长乐路、淮海路、陕西南路……就像流动的生活,在城市中留下独特的痕迹,无论风雨,伴随着一生愈来愈丰富。

  《回望》中的一段记忆便是一种深情,而一个家族的记忆,更为一个时代增添了写实而精妙的注脚。金宇澄不较真儿,由着回忆说话,留几处各人叙述矛盾的细节,反而显得更真实平易,也恍然看到重叠的身影、不同的青春。这种不同时间的视角和不同来源的材料相互对照,有补充、引证,甚至有冲突,金宇澄特意保留了这些不一致之处,让作品呈现非虚构写作的某种特殊意味。各种“声音”同时存在,才成就了书中人物跨越时空的交谈,并成为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介质,让读者接近记忆隐秘的另一面。

  《回望》是一部非常严肃的非虚构作品,与现象级的《繁花》是两个世界,两种写作境界。《繁花》描写的是当代上海的一地鸡毛、一盘碎片的俗世生活,那里有金宇澄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隔岸观花的姿态,笔调冷,情感冷,透着无尽的苍凉。《回望》里,我们可以看到金宇澄措词语调中,也企图冷静叙述,但是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他内心的炽热情感,而正是这一份情感,让这本书涌动着滚烫的热血,触动着读者的内心。

  所以,与其说《回望》讲的是金宇澄父母的人生故事,不如说这是另一本上海故事,更真实、更震撼的故事,尽管仍然是以金宇澄一贯的风格,被云淡风轻地白描出来。书中,大量的家族旧照是《回望》的特色之一,金宇澄坦言:“我常常入神地观看父母的青年时代,想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父亲去世后,金宇澄常陪母亲翻那些老相册,牵起绵绵无尽的话头,这些内容经金宇澄整理成独立的一章,加上他记取父辈的非虚构长文,终于成书《回望》。

  这一段回望戛然而止于1965年,读到母亲口述的尾声:“海风刺骨,寒气逼人,我们将面临一场更大的风暴,经历人生中更为惊心动魄的磨难”,我们对书中主人公又有更多的忐忑和牵挂。那么后来呢?

  后来呢?我们看到女主人公89岁时靠在沙发上安静慈目的相片,在庆幸中,仿佛看到整整一代的老人,历经沧桑后,他们仍然活着,他们大多数时候目光都是慈祥安静的,也会偶尔像书中的父亲一样,在看电视剧时唠叨一句:“冷天里还穿法兰绒料子?白皮鞋?”于是,在这样不合时宜的唠叨声中,升起复杂、难言的心绪,读来足以令人动容!

超燃!消防版《人民的卫士》真情上映!

他们大爱无意,默默用生命守护万家灯火;他们无惧无畏,时刻以忠诚保卫城市安宁。

上海垃圾倾倒苏州太湖案开庭 戒毒所官员涉嫌滥...

从5月8日开始,备受关注的上海垃圾倾倒苏州太湖案开始在苏州的法院审理。

聚焦2017新高考:究竟新在哪儿 又会带来哪些变...

这一次,是党中央、国务院下定决心自上而下、展开全新顶层设计的大变动,被认为是恢复高考招生40年来的一次重要改革。

有些雕琢,是必须承受的生命之轻

选择或许是被动的,但成长必须是主动的。有人替你做选择,却没有人能替你去成长。很多时候,拒绝了被选择,可能就失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