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临近放假,单位事情越多,下班疲惫地回到家中,感觉整个人都要垮掉。住校回家的女儿文文,敏锐地感觉到了异常。她默默地走过来抱住我,无声地表达着安慰。接着,又放了一首《琵琶语》,说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喜欢听它,把自己沉到音乐里,烦恼就淡了。看着刚上高一的小大人,一种温暖的酸涩瞬间充盈了内心,心也慢慢静了下来。因琵琶叮咚细语,更因女儿的贴心话语。
文文小时候,可不是这样乖巧温顺。她长得像男孩,性格也像,大大咧咧,随地乱爬,顽皮捣蛋爱凑热闹,嘴里也总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常让人哭笑不得,恨也不是,爱也不是。
还记得她刚上幼儿园时,常上着课时就自顾自跑到院子里玩。好不容易懂得上课不能乱跑,却又生出了别的“坏招”。趁老师转身写黑板,一骨碌钻课桌下藏了起来。等老师出门找一圈回来,她已爬到凳子上,哈哈笑得前仰后合,捶胸顿足。被捉弄的老师拎她到黑板边罚站,没隔片刻,她“咚”一声倒地上,睡着了……
这样淘气好动的孩子,却极喜欢阅读。从婴儿时直到小学毕业,每天睡前的阅读时光,是她最安静的时候。平时片刻闲不住的孩子,听着读着那些儿童故事、经典诗文,异常专注,还时不时提出些天马行空的问题。
音乐,也在改变着她的气质。5岁起开始学古筝,从开始的心不甘情不愿,到主动去网上搜曲子弹,她对音乐日渐喜爱,性格也日渐沉静文秀,还慢慢痴迷上了画画、刻橡皮章这样文艺的兴趣。
阅读与音乐,一点点地沉淀了她的思维,培养着她的细腻与善解人意。生病时送到枕边的药和热水,加班时默默剥好送上的瓜子仁,烦恼时体贴入微的开解……那种熨帖到心尖的细致,让我常偷偷热了眼眶。就连时不时仍会冒出的孩提之语,也让人错愕而感动。一次,她眼巴巴问我:“如果一定要养只狗,你想养什么品种的呢?”因已拒绝多次她养狗的提议,我敷衍地回答:“那就养只会自己做饭洗澡,自己照料大小便的狗吧。”她立刻不屑回应:“你说的不就是我吗!”失笑之后,心中流动的是熟悉的温暖。
她曾对我说,庆幸自己从小坚持学了音乐没放弃,庆幸从小我教给了她读书的好习惯,让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充实着自己。这种看不见的东西,更多地体现在了她的文字里。不管是“麦子成熟,心也发酵”这样的议论,还是“外婆家总散发着淡淡的灰尘味,不难闻,是记忆的味道”这种平常的叙述,都总带着些超乎年龄的成熟与苍凉,让人慨叹她的成长。
仿佛只是一错眼,时光便已偷换了韶华,淘气娃就已成了大姑娘。那是岁月赐予的幸福,也是一种催促与鞭策。就像小鸟终将离巢高飞,孩子也终究会长大离开。在不舍与疼痛之前,让我牵起你的手,一起加油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