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搜救被困者费用谁买单? 八成受访者赞成立法规范

2017-05-19 10:13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原标题:搜救被困者费用谁买单? 八成受访者赞成立法规范

  青年山中玩摩托车摔伤被困,消防员往返十公里进行营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羊 通讯员消宣摄

  5月2日,广州市消防在24小时内连接两起群众被困山林的警情;5月5日,本报报道了蓝天救援协会在4月27日同时接到两起白云山有人失联的求助……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至今年5月10日,广州市119指挥中心接到有关市区范围内的山林搜救类警情达31宗。

  除了山林搜救外,消防部门还会接到像开锁、捅马蜂窝等其他的大量非紧急类警情,甚至还会遭遇报假警的情况。对这些非紧急类却要动用大量公共资源的警情,到底该由谁来买单?近日,广州日报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69%的受访者认为当事人应该承担适当的费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羊、秦松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惠敏

  数据:平均每半个月就有一宗山林搜救

  今年五一假期前后,广州消防部门24小时内先后接到两起群众被困山林的警情,一时间,救助被困者事件引发了不少街坊及网友的关注。记者从市119指挥中心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10日,广州市区范围内的山林搜救类警情数量为31宗。换而言之,在近500天内,平均每16天左右就会发生一宗山林搜救类警情。

  记者梳理发现,就该类警情发生的地点来看,31宗警情分布在6个区,其中白云区较为多发,共有11宗;黄埔区6宗,天河区4宗,花都区4宗,番禺区和从化区各有3宗。

  这些事主究竟因何导致自己被困山林?记者留意到,在这31宗警情中,仅有4宗是因为事主自身迷路报警求助;另有3宗是由于当事人扬言欲轻生,家人或朋友报了警;其余的几乎均为事主在山林中出现坠落摔倒致伤、抽筋、晕厥、心绞痛等状况。

  这些事主年龄跨度较大,上至83岁老者,下至7岁小童,大多数都是中青年人,在报警时明确表示事主为老年人的警情有5宗,涉及儿童的警情仅2宗,其中一宗为小孩迷路,另一宗则是7岁大的孩子自己爬山到了山顶却下不来。

  现状:抢险救援警情占比63%超过救火

  2009年颁布的《新消防法》首次将应急抢险救援作为公安消防部队的新任务进行了明确。因而,在遇到危急情况人员被困或在意外事故中威胁到人身安全时,消防队员就可出动从事抢险救援。记者获悉,抢险救援任务占比逐年提升。2016年,广州消防抢险救援警情数占其接警出动总数的百分比为63%。

  “以往被视为副业的抢险应急救援工作,如今成为了与灭火同等重要的主业。”有“老消防”总结说。针对被困山林这一特殊的救援,几乎每个消防中队为此都专门配备了多功能担架、攀岩绳索等山岳救援设备。而在日常训练中,消防部队也专门设置了山岳救援训练科目,以备紧急突发救援。

  以去年年初的一宗警情为例,为给儿子治疗腰伤,年过七旬的老伯独自前往黄埔区长洲街扯旗山采药,却因不慎失足滚落山坳。在其失联近一天半后,心急如焚的家人报了警。救援人员深夜上山,兵分六路地毯式搜救才发现老人的踪迹。最终,黄埔警方、驻岛海军部队、消防官兵以及黄埔造船厂等多方力量奋战了大约15个小时,老伯在被困近两天后成功获救。

  尴尬:报警称小孩掉坑 原来是小狗被困

  除了火灾、应急救援及山林搜救外,消防部门还会接到大量的非紧急类警情。去年3月,有群众拨打119报警,称在车陂西路附近一足球场内看到一名小孩掉进水坑里。接警后,7名消防官兵、6名医务人员和2名民警及众多热心群众拉网式地搜遍足球场内外,都没有发现任何小孩的踪迹,只在紧挨足球场隔离网的一条干枯沟渠里发现了一只被困的小狗。

  为确保万一,警方联系报警人,不曾想报警人竟然答复称,搜救位置没有错,“没有小孩落水,要救的就是那只小狗”。消防官兵与民警随后将小狗从沟渠里解困出来。该名报警人最终也因涉嫌故意扰乱公共秩序被处以行政拘留3日的处罚。

  在实际生活中,消防员们除了当“开锁工”、搜救队外,还会帮助市民剪戒指、断手镯、拆玩具等。本报2013年曾报道,119成了“捅马蜂窝”热线,消防部门9个月共摘马蜂窝2206次,其中71%以上的警情集中在6~8月。

  调查:超七成支持救援收费 八成认同立法规范

  根据《消防部队执勤条令》规定,消防部队按照国家规定主要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面对大量的非紧急类警情占用了公共应急资源,究竟该如何处置此类警情?相关当事人该不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费用成为不少市民争议的话题。

  本报“广调查”栏目就相关话题发起网络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327份。调查结果显示,合计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相关当事人或家属应承担相应的救援费用。

  在“针对现实中搜救费用多由政府承担的现状,是否应该从立法角度予以规范”的问题上,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可以考虑立法,从制度上适当规范当事人的行为”。

  而对于非紧急警情如捅马蜂窝、手臂被卡等情况,当事人是否有必要付费的问题,网友支持和反对的观点近乎一半对一半。

  算笔账

  一次救援要花多少钱?

  一次救援要花多少钱?消防部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救援工作中有些成本是无形的,根本无法统计出某次救援到底需要支出多少。“这些时间、人力到底值多少钱,很难以数字来体现。”

  作为民间救援组织,广州蓝天救援协会在广州蓝天成立的前期,救援费和装备费基本都是队员自己买单;如今协会条件好了很多,但很多情况下也只能支付部分费用。

  “我们是公益组织,对于公众的求助是全免费的。”广州蓝天救援协会外联部部长喜月说,蓝天大多数时候针对的是本地救援,经济成本不算高,最大的成本是出动人员等间接成本。“我们每年的救援次数并不多,数量还不及商业演练、宣讲等合作,所以可以用商业合作来反哺公益救援。目前已经能做到收支平衡,还能对部分装备进行更新。”另外,广州蓝天并非每次求助都会出动,而是会进行综合研判。

  2015年2月3日,广州蓝天接到韶关乐昌市求援信息,一名患者几日前病情发作,跳下约300米深的天坑,广州蓝天出动协助当地消防人员搜救。本次事件中,乐昌公安、乐昌消防、韶关消防、韶关救援队以及当地镇政府、村委干部已经开展了搜寻工作,人力物力成本都颇高。在广州蓝天的救援中,共出动了14人、4辆汽车、价值十几万元的高空救援装备、干粮、水等,还有14人的误工费、装备损耗等间接成本,其中不少队员还只能请假休整。

  乐昌救援情况:

  出队:14人(高空组)、4辆汽车、价值十几万的高空救援装备、干粮、水

  直接成本:3780元(路油)

  间接成本:14人误工费、4辆汽车损耗、救援装备损耗、个人装备损耗

  观点

  市民:应该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

  “没带钥匙开不了门完全可以求助于开锁公司等专业部门,拨119报警感觉有点‘杀鸡用牛刀’。”家住番禺区的市民赵先生认为,作为市民本身应该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但如果没带钥匙,家中有幼童被困、灶上还在炖汤等危险因素,我觉得还是要报警求助。”

  市民刘女士则认为,遇危险时获得救助是公民应有的权利,向消防、警察求助是令人最放心的办法,自己也是这样教小孩的,遇到任何问题要向警察求助或拨打110,警方应该提供无偿安全的帮助。

  消防部门:求助警情会及时救援

  消防部门表示,接到群众的报警一定会按照规定及时处置,对于群众属实的求助警情,警方会及时出警提供救援,但谎报警情是对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是违法的,一经发现,公安机关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作出处理。另外,消防应急救援的本质是应急力量,未来会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让更多人参与到社会救援工作中去,同时注重发挥基层的自救能力,也希望市民酌情报警,能自己解决的最好先自行解决。

  救援有没有可能收取一定费用呢?这在广州蓝天的喜月看来,是一个心理上跨不过的坎。“即使是驴友走失这类现象,虽然有驴友的任性成分在里面,但他并不是主观故意的,因此,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也应该对他宽容一些。”不过,喜月也听到一种讨论,“如果出动直升机救援可能就不一样了,成本摆在那里,有人认为救援可能会朝着收费发展。”

  专家:受助者应为“任性”买单

  原广州蓝天救援协会创始人之一、国家应急救援员曾智明认为,“救援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要国内的公益组织救援队员进行收费,大家可能都会接受不了。但从警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受助者或者其家属方应该支付适当的费用,受助者应该为自己的任性买单。”不过,在曾智明看来,这种支付并非一定是全额支付的形式,而是可以采取罚金的形式,由有行政处罚权的单位进行操作。

  曾智明介绍,救援非常耗费人力物力,特别是山区救援,一周下来可能需要上百万元。“其实罚金数额并不大,据我所知,绝大部分罚金的额度都在5万元以下,罚金的额度在受助者可接受范围之内。”他建议,可从景区开始试行这种模式。有些非景区的地方,也有相关单位进行管理,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况,也可由有处罚权的单位进行处罚。

“猎狐行动”从希腊引渡一经济犯罪嫌疑人

马某被引渡回国充分说明,国外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避罪天堂。

江苏省委原秘书长赵少麟单位行贿骗购外汇一审 ...

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赵少麟的行为分别构成单位行贿和骗购外汇罪。

互联网打拐时代的“团圆”之路

“团圆”的终极诉求是,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它,那才是“团圆”最好的结局。

我当“第一书记”

我庆幸能有这个机会来到农村工作,接触到了最基层最真实的生活,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谋事之忧、行事之难、成事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