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基础建设三年攻坚战是山东省公安厅党委部署、一抓三年、贯穿全警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济宁市公安机关按照部署,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细化分解攻坚战重点工作,确立了12条工作线,分兵把口,挂图作战,实行项目化、责任化、考核化推进,努力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力争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为济宁公安工作提档升级、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和保障。
突出实战指挥这一龙头,打造合成作战升级版
指挥体系建设是公安工作的龙头,处于枢纽地位。我们将创新推行“3+2+1”三级六长指挥机制,在市、县、派出所设立指挥长、值班长,建立日关注、周研判、月会商研判机制,各级指挥长、值班长坐镇指挥中心大厅,专业警种合成作战,随时处置重大警情。自1月份该机制运行以来,已妥善处置突发重大警情89起,主动发现应对网络舆情100余起。
推进信息、指挥、行动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向实体化、网络化、规范化、联动化模式转变,提升警务效能和打防质态。升级完善云警务指挥调度平台,集约应用警用地理信息、视频监控等平台资源,通过扁平化、可视化指挥,构建110接处警全过程、全流程闭环系统,进一步规范执法源头,保证执法质量。
完善联动增援饱和用警机制,深化特巡警运行机制改革,规范常备力量建设,将城区划分为12个协同处置区域,每个协同区由3至5个处警班组组成,确保对突发重大警情联动增援、饱和用警、妥善处置。
把握资源融合这一方向,打造科技应用升级版
我们将强化“互联网+警务”理念,重点破解信息化应用短板瓶颈,探索形成济宁信息化建设应用特色体系。借力“智慧城市”“智慧政法”建设,整合天网、交警、高速公路监控资源,部署开展公安自建监控资源整合并上传市级平台,不断提高视频监控点的覆盖率、高清率、联网率、建档率。
更加广泛地汇聚数据资源,针对人、地、物、事、机构等不同的治安要素,发挥426名社区民警、852名专职警务辅助人员、2600名综治网格员、2350名警务助理的作用,及时、动态、准确引入基础数据。
我们实施“微警务”行动,积极营造全警应用氛围,加大对现有实战平台、车辆识别、移动警务等通用工具培训、考核力度,总结推广一批实战效果好的信息化应用技战法,锻造一批既懂信息化又懂公安业务的专业“特种兵”。
坚持问题整改这一导向,打造规范执法升级版
执法规范化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将强化执法源头规范,健全“一厅一中心、一室一窗口”机制,落实“四个当场”工作要求和核查警情、跟踪立案、法制审核、统一出口“四步工作法”,加快建设执法监督管理平台,推动受立案良性运转。
同时,建立执法问题导向机制,瞄准执法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开展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强化执法主体培训,重点围绕轻伤害案件办理、现场执法、案件调查取证、办案告知程序、出庭应诉技巧等内容,送教上门,适时开展短平快、实效强的执法培训。
围绕拴心留人这一目标,打造基础建设升级版
济宁市公安局党委始终把派出所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自2014年启动为期3年的基层所队提升工程,累计投资4.1亿元,基本完成了全市派出所、刑事技术室、警犬训练基地、监管场所等基层所队升级改造任务。
面对三年攻坚战的历史性机遇,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市局党委聚焦影响派出所发展的瓶颈问题,实施派出所“扫尾”工程,完善监管场所、交警中队、高速公路交警大队、训练基地等基础建设,强化现场勘察、执法记录、单警防护、抢险救援等基层急需装备的配备,切实把基层所队基础建设打造成支撑全市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强大引擎。
实施“千名民警下基层”计划,用3年时间从市、县机关分期分批抽调1000余名警力到基层工作,目前首批423名警力已充实到位。同时,从今年起新招录民警和新接收的营职以下军转干部,一律到派出所工作3年以上。
基层基础建设三年攻坚战,是一项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抓好工作的落实和推进,务必统筹好“三个关系”。一要统筹好基层与机关的关系。既要发挥基层所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开展工作,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成果,同时要注重机关和警种单位的基础建设,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凝聚攻坚战的强大合力。二要统筹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三年攻坚战,明确了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要狠抓工作的推进力度、项目的推进速度,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同时,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基层基础工作的长期性、保障性特点,真正打造一批民心工程、满意工程、放心工程,不给历史留下遗憾。三要统筹好减负与增效的关系。这次攻坚战,省厅党委从职责定位、警力下沉、经费保障等方面,实打实提出了一系列为基层减负措施。在基层松绑减负的过程中,要把增效变为基层工作的主旋律,积极指导、引导基层集中精力,把基础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扎实,解决治安基础要素不清、底数不明、发现不了、控制不住、支撑不好、效率不高等问题,筑牢安全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周凤文 作者系济宁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