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9日,由公安部组织的“我心中的警察英雄”网络推选活动正式揭晓结果,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海淀支队双榆树中队指导员戴亚强最终当选“我心中的警察英雄”荣誉称号。北京市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五支队排爆大队副大队长闫群同时荣获入围奖。
公安部于3月21日启动了“我心中的警察英雄”网络推选活动。此次评选活动以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媒体推荐等多种方式产生2批100名候选人,并最终产生“我心中的警察英雄”20名,入围奖20名。评选期间,所有候选人的事迹均通过媒体网站向社会公开展示,接受群众投票、监督、举报。评选活动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持续高度关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和重点网站进行了集中推介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截至4月26日网络投票结束,评选活动共接受投票4670余万次,微博话题阅读量2380余万人次、评论42.6万条。此次当选的20名“我心中的警察英雄”还将纳入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进行表彰。
5000次灭火救援练就的“抢险英雄”
春去秋来,物换星移,悄然间戴亚强已在消防部队走过16载,历经5000余次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百余次重大安保勤务的洗礼,营救群众350余人,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5次,被市公安局评为“首都公安现役部队岗位标兵”和“首都公安现役部队争做军队好干部先进个人”,被消防局评为“消防业务技术能手”。

资料图
金色的奖章无声地讲述着一名平凡的老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彰显着这名钢铁卫士始终屹立在战斗的最前沿,为这片挚爱的热土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
逆行的“英雄”,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戴亚强所在的双榆树中队位于北京城区的繁华地带,中关村、北下关、学院路等重要地区都列属管辖范围,中队年均接警量1500余起,守护着36平方公里、7个街道的商业带、高校区、产业园和居民区的消防安全,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可想而知。
2014年6月的一个午夜,海淀区四道口一处大型冷库发生火灾,且不明位置出现氨气泄漏,如果在救援过程中发生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当务之急就是寻找泄漏部位,迅速处置。“我是主战队指挥员,经验多,最适合去!”千钧一发之际,戴亚强主动请缨。随后,他带领攻坚组义无反顾地冲进火场,反复5次纵深火场腹地寻找泄漏点。热辐射和灭火激起的水蒸气不断袭来,出枪的水打到墙上瞬间变得滚烫,溅起的水滴顺着戴亚强头盔下沿滴到了脖子上,撩起一片水泡……经过近2个小时的鏖战,戴亚强找到了泄漏点并快速组织冷却降温、堵漏关阀,起到了“釜底抽薪”的决定性作用,大火最终得以扑灭。
面对险情他从不退缩,不怕牺牲,只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他就义无反顾赴汤蹈火。2016年4月10日,海淀某小区发生天然气泄漏爆炸并引发火灾。1层住户的房间已被炸穿,1至6层不同程度起火,天然气仍处于泄漏状态,是否有其他泄漏点尚不确定,最可怕的是楼内还有不少被困人员,如果发生二次爆炸后果不可想象。楼体内部温度高,烟气浓度大,部分墙体门窗倒塌变形,对开展搜救和内攻灭火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戴亚强凭借多年的一线战斗经验,一方面迅速布置水枪阵地从外部压制火势,一方面自己带领攻坚组争分夺秒的深入火场腹地,冒着生命危险救出7名被困人员,疏散160余名群众。
勇于逆行,源于肩上的责任,源于丰富的经验,更源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2008年5月,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戴亚强作为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的一员奔赴一线,表现出了将生死置之度外令人折服的战斗精神。余震不断,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肆虐无忌。戴亚强还记得当时为了营救一名被埋压但是生死不明的群众,由于设备器材使用受限,他顾不了许多,靠铲子和双手进行挖掘。可没想到整整3个小时,救援手套都磨破了,挖出的却是被困者的遗体。时至今日,每想到此,他都会悲伤不已。正如他救援结束后回到北京,面对战友时说过的一句话:“7天7夜,别人只知道我的分队救出了3个人,挖出遇难者遗体5具,疏导群众180多人,可我总在想我没救出的那些人”。
他总是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十六载如一日,毫无怨言。2012年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灾害,从当天第一次警铃响起开始,戴亚强就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个灾害现场,仅在海淀区长春桥下就带领中队官兵成功救出6名被困人员、10余台被困车辆、排水80余吨。直到深夜22时,戴亚强还在车道沟东里小区淌着齐腰的积水,提着强光灯逐门逐户排查40余家,将老人、儿童等行动不便的被困群众背到安全地带。救援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整整30多个小时,顾不上吃,顾不上喝,更顾不上休息,他带领官兵始终坚守在抢险救灾最前线。据统计,暴雨当晚,戴亚强带领中队官兵参加抢险救援24次,解救群众55人,疏散群众185人,排水200余吨,谱写了一曲警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感人赞歌。

资料图
矛盾的“英雄”,善待他人却亏欠家人
竭诚为民是戴亚强工作的真实写照。2014年12月,他通过团市委了解到吉林通化某学校两名高一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正面临辍学困境。戴亚强随即发动中队官兵采取自愿的形式进行捐款,大家积极响应,踊跃捐款1.4万余元,贫困学生得以继续就学,并通过学校先后向中队发出4封感谢信。“救人有很多种,不只局限在火场险境,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都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体现”——这是戴亚强对中队官兵说的心里话,这样质朴的语言让人感到弥足珍贵。
戴亚强不仅是百姓的贴心人,更是中队官兵的知心人。中队官兵的苦和累都看在他眼里、记在心上,在生活和工作中,他把官兵的疾苦当成自己工作的失职,把战士的家事当做自己的家事,总是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地解决困难。2015年夏天,上士李多老家突发洪水,六口人居住的房屋也被冲垮,所幸家人无事。戴亚强二话不说,到银行取出刚发的月工资,硬是塞给了李多让他贴补家用,度过难关。中队官兵曾这样说:“戴指在工作上不含糊,我们信服他、敬畏他;在生活上,他更像父母兄长,对我们体贴照顾,不求回报,我们只有把这份感激化作动力,踏踏实实的干好工作才对得起这份情义!”
可谁又想到,这位胸怀坦荡重情重义的汉子,对自己的家人却亏欠的太多。08年汶川地震增援警情紧急,戴亚强来不及和有孕在身的妻子说一声就已集结出发,经过一周的艰苦奋战后才回京归队。得知地震灾区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望着眼前的丈夫,妻子愣住了,红着双眼只问了一句:“你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娘俩可怎么办!”一头扎进戴亚强的胸前泣不成声,在场所有的领导和战友们都偷偷抹泪。这个坚强的汉子也哭过,消防部门职责任务特殊,有时常常几个月回不了家。2012年,由于执行特殊勤务,戴亚强已被“钉”在中队整整8个月。这一天他接到了自己4岁小女儿打来的电话,她稚嫩的声音用恳求的语气只问了一句:“爸爸,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我家住一晚啊?”戴亚强听到“我家”两个字,顿感愧疚,泪流如注。为人父却未尽责,身有家却不回家,这一句恳求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重的闷锤砸在了戴亚强的胸口,他多想放下一切跑回家抱起女儿亲一口,对她说:“宝贝儿,爸爸特别想你!”。但他只能将这一切埋在心里,肩负的责任使他毅然的选择坚守。
好学的“英雄”,把钻研精神用到极致
熟悉戴亚强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在火场还是训练场,他总是最拼的一个。为了锻造一支敢打大仗、能打硬仗、善打恶仗的攻坚力量,戴亚强每天和中队官兵一起摸爬滚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无论是爬梯子、甩水带、翻板障、用器材这些基础业务,还是战术运用、战斗指挥、火场内攻、抢救群众的攻坚硬仗,他都是行家里手。
正是通过16年的磨砺,戴亚强炼就了扎实的业务功底,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一身的本领是他多年历练的宝贵财富,每一场生死考验,他总能带领官兵化险为夷,每谈及此,战士们心里无不赞叹和佩服。然而他并不“知足”,每次战斗回来,他都会组织召开战评会,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日积月累下来,面对任何灾害现场,戴亚强都能胸有成竹,应对自如。无论工作多忙,他每周都会挤出半天时间,将历年典型火灾案例向中队官兵进行深入分析和悉心讲解,特别是对于刚下队的新干部和新战士,总会把他最宝贵的经验毫不保留地加以传授。在他看来,做好“传帮带”,让灭火经验代代传承,是中队经久不衰的基石。
由于中队辖区地下空间建筑多,火灾危险性高,不易扑救,戴亚强广泛搜集案例,苦心钻研战术,带头研创了“地下火灾进攻操”。该操法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并荣获北京市公安局第八届青年民警科技创新活动三等奖,在全市消防部队广泛推广应用。结合多年灭火救援内攻近战的亲身经历,戴亚强着眼人员搜救这一关键环节,成功研制了火场“已搜救”标识,在实战救援中多次发挥重要作用,使搜救被困人员更加高效便捷。
16年前,戴亚强读到英雄楷模的故事总是振奋不已;16年后,他为自己所体现出的人生价值倍感自豪。而16年间,戴亚强为了这份执着的守护,将艰辛深埋。戴亚强的故事平凡却真实,质朴而感动。如果说他和战友们用青春和热血为首都消防事业谱写了一曲和谐之歌、平安之歌、幸福之歌,那么坚毅和刚强必定是这首歌的激扬乐章,忠诚和奉献就必定是这首歌的不变旋律,自强和奋斗就必定是这首歌的高亢歌词。这首歌所饱含的,是对一代代前赴后继的公安消防官兵爱岗敬业的真实写照,是新时期子弟兵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爱,是争取更大胜利和更大荣誉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