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是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的,这个说法确属实至名归。这当然缘于中国3000多年的诗歌史,缘于诗歌发展的绵延不绝,缘于中华诗词歌赋里沉淀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其实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也正是在频发的天灾人祸中,诗歌成为诗人们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好方式。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真诚,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思,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还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痛楚,甚至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悔恨,这些构成了中华诗人创作思想的主流,形成了中国人的崇诗风尚,也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艺术角度说,中华诗歌内涵丰富,艺术精湛,且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呈现出一座座的艺术高峰,融汇成一条波澜壮阔的江河。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唐诗,再到宋词、元曲,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新时代,难以尽数的优秀诗人灿若星辰,名篇名作更是浩如烟海。在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诗歌始终承载着一种民族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开放,当下诗歌创作正发生着各种思潮、流派的碰撞。西方诗歌创作体系的思想、意识、手法甚至语式,潜移默化地融合进来,使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呈现出更丰富、更多元的状态。在如何处理好发展方向、传统继承、艺术追求等问题上也必然会引发一些争论甚至针锋相对的分歧,产生一些乱象、怪象。这尽管可以说是当下文艺创作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但在中国诗歌的发展上要很好地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
曾有诗人和我聊到这一话题,认为中华传统诗词歌赋虽好,但今天已经没有了当时的语境,不可能再产生那样的优秀作品。也有人认为,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艺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说实话,两种观点我都不赞同。前者,话语中隐约有对传统的否定之意;后者,却让人有了一种抱残守缺之感。其实,在我们这个诗歌的国度,包容始终是前进的动力,情怀始终是创作的灵魂。只要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就不会停顿。
记得在首届中国公安诗歌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们普遍认为,公安系统诗歌创作的异军突起、蓬勃发展,无疑缘于公安诗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有很好的继承,并且将其上升到了“以忠诚为核心”的公安精神新高度。在公安诗人们的眼中,家与国都有了新时代的新特征和新内涵,都与伟大的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相连。因此,公安诗人们的吟唱,以高昂激越的基调,以健康阳光的风格,以雄浑厚重的气势,在中国当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公安诗歌的发展,也印证了中华精神的一脉相承。
徜徉在诗歌的国度,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如何使3000多年的中国诗歌史续写下新的篇章,应该是当代诗人们考虑的问题了。
(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