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公安部组织天津等地公安机关打掉了一个编造“慈善富民总部”机构,以“解冻民族资产”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抓获陈玉英、陈春雨、李娜等31名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群众,凡是以“解冻民族资产”为诱饵在网上宣称大额返还资金的信息,均为诈骗信息,请勿上当受骗,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诈骗违法犯罪活动。
只需交10元,就可领到5万元慈善款;只需交128元,就可分得百万元贫困投资款……这是真的天上掉馅饼,还是天方夜谭、异想天开?答案其实显而易见。但是,“民族资产”,数以“兆亿”,如此拙劣的骗局缘何能让受害人深信不疑,却值得深思。
早在多年前,媒体就披露了以“解冻民族资产”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模式:最顶端是所谓的“守宝人”,这些人手中有大量的假金条、假汇票、伪造章、伪造委托书等多种材料;第二层是“当家人”,他们用钱从“守宝人”处购买上述伪造材料;第三层是大量“跑票子的”,他们负责向一般民众宣传“民族资产解冻”,并许诺一旦找到“守宝人”,拿到“民族资产”,就可以分给资助人;第四层则是普通的被害人,他们听信谎言,支付数额不等的钱款用于“解冻”。犯罪分子打着爱国的幌子,宣称该大额“民族资产”一旦解冻,不仅个人将得到巨额回报,国家也“将因此而富强”,期间不停要求受害人或交办证工本费,或交异地转款费,或给清廉的“守宝人”捐款,等等。受害人被洗脑后,越陷越深,“上交”的金额也越来越多。
“解冻民族资产”这种老骗局之所以长盛不衰,除了犯罪分子编造的莫须有的神秘因素外,还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一方面,是因为犯罪团伙把诈骗对象放在防骗意识相对较弱、信息相对闭塞的老年人群体。由于对真假信息缺乏辨识力,再加上骗子的花言巧语、重金利诱,以及那一代人特殊的爱国情愫,不少老年人纷纷中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犯罪团伙给这种老骗局插上了“互联网+”的“隐形翅膀”。据报道,有被骗老人的家属就反映,自己母亲所加入的微信群,群管理者自称是“民族资产”的掌握者,要拿一大笔钱做慈善分发给老百姓。也有媒体记者暗访发现,这样的群往往都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一起出现,管理者声称会员有20多万。
其实,当老骗局撞上“互联网+”,也会有“冻龄”效果。老骗局借互联网起死回生,值得警惕。诈骗分子借由互联网的便捷和隐蔽,把目光转向所有网民,把陷阱布在了网络的各个角落,不管新骗局还是老骗局,都让人防不胜防。只有秉持共治思维,才能给不断翻新的诈骗违法犯罪活动以致命一击。以打击和防范“解冻民族资产”诈骗为例,首先,需要公安机关积极打击,揭穿骗局,还原真相,去除犯罪分子给骗局本身所披上的神秘外衣;其次,要借助媒体宣传,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揭露诈骗分子的险恶用心和卑劣手段,切实提升全民的防骗意识;再次,需要相关网络平台及时清除涉嫌诈骗的相关违法信息,比如微博、微信平台上的违法信息等;最后,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从自身做起,多关注和学习防骗知识,自觉提升防骗能力。
扎紧篱笆,才能防患于未然。面对老年人多被诈骗分子盯上的现实,儿女也要提高警惕,多给父母讲授防骗常识,切实提升他们抵御骗局的能力,要多关爱和陪伴父母,不给犯罪分子任何“献殷勤”“送温暖”的可趁之机。
(陆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