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朗读《宗月大师》,回忆相遇与感恩;郑渊洁朗读《父与子》,徐静蕾朗读《奶奶的星星》,追忆往昔故事;“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朗读《陋室铭》,感受先贤哲思;李亚鹏朗读《背影》,柳传志、麦家带来给子女的书信,感念血脉亲情……央视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推出以来,各方好评不断。
虽说“朗读者”只是一档与朗读有关的节目,但它“忘却朗读铭记‘者’”。也就是说,它更多关注的是生命、是情感,至于朗读,不过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采用的一种工具。然而,在笔者看来,“朗读者”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开展阅读,也不乏启示意义。
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方法,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纵观当下,社会整体阅读状况堪忧,朗读,对于许多人而言,一旦走出校园后便与之渐行渐远。而越是置身于阅读不甚兴旺的时代,声情并茂、生动悦耳的朗读尤显珍贵。
同时,对朗读投之以“桃”,朗读会报你以“李”。欣赏“朗读者”节目,打动我们的固然是朗读的人、所涉及的事,可谁又能说,不是朗读本身独具的魅力加深了我们的内心体验,令我们备受感染。曾有一位朋友感慨,朗读令其获益匪浅。从初中、高中、大学,到攻读博士学位,在求知路途上朗读与其始终不离不弃。即使他早已走出象牙塔,可与阅读如影随形的“朗读”,已经渗透到他的生活之中,诗歌、散文乃至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皆在他的朗读“利器”下被逐一击破。他说,条件许可之时,朗读一段文字,既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沉浸进去,又锻炼了口才,朗读带来的享受,妙不可言。
当然,在朗读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需要有契合自己心性的文字作依托。那些在“朗读者”中读得深情凝重、催人泪下的嘉宾,他们所读的文字因了种种机缘令其感触颇深,继而促其读出了真滋味,越读越打动自己,继而感染他人。契合自己心性的文字恰如生活中的挚友,未必俯拾皆是,但总有一份这样的真情冥冥中等待牵手,能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文字大约也是如此,所以,一旦遇上了,最好别与其失之交臂。很难想象,一个对阅读根本就不关注,根本就提不起兴致的人,会迷上中意的文字,会倾情于纯粹的朗读。
“朗读者”节目嘉宾、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套用此言,可不可以说,阅读并不是你读了多少文字,而在于你彻悟了多少文字?从文字中彻悟的方式不一而足,如果,朗读恰好给予你以助益,那么,珍视它,毋相忘。
(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