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看到,为了维护正义,为了维护对法律和依法享有的自由的尊重,汉斯•利滕才投身于这样一场苦战时,如果汉斯•利滕所对抗的这样一种政权,能够永远征服一片伟大的土地,一想到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可能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个人肯定会感到战栗不已。”
《质问希特勒-把纳粹逼上法庭的律师》作者:本杰明•卡特•黑特 北京大学出版社
《质问希特勒——把纳粹逼上法庭的律师》是一位德国传奇律师的人生传记。汉斯•利滕的父亲是哥尼斯堡大学的校长,迫于父命,他放弃了自己深爱的文学,走上法律之路,成为一名律师。在他27岁时,纳粹已如日中天,为了揭穿纳粹的暴力本性,在冲锋队制造的一起刑事案件中,他申请法庭传唤希特勒作为证人出庭,并利用戈培尔鼓吹暴力革命的小册子,使希特勒当庭丑态百出。因此,希特勒上台后,他便成为首批被投入集中营的囚犯之一,受尽了党卫军的折磨。此后,在他母亲的努力下,德英两国的多名政要曾试图为之说情,但他们却发现,利滕的名字已成为大独裁者的禁忌。利滕在集中营里去世时,年仅34岁,但如今,他已成为德国律师的代名词,德国律师协会以及德国律协所在的街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
向纳粹挑战的律师
“我代表原告方,申请传唤下列证人……”
1931年5月,四个纳粹冲锋队员打死两名工人的“埃登舞蹈宫案”开审,年仅28岁的原告代理律师汉斯•利滕申请法院要求当时已是纳粹党魁的希特勒作为证人出庭接受交叉盘问。汉斯•利滕运用他出色的盘问技巧,在法庭上通过3个小时的交叉盘问,揭露了纳粹党的暴力行径,并直指他们的领袖应为此负责,让日后的一代枭雄希特勒在众目睽睽下难以自圆其说,进退失据、气急败坏、恼羞成怒。
身为法律人的担当
社会迫使每个人作出选择,在相互竞争的政治势力中选择效忠对象。面对纳粹强权,大量的德国法官与律师违背了法律实证正义对职业伦理的要求,替纳粹充当了独裁统治的清道夫。而汉斯•利滕却在埃登舞蹈案中利用一名律师随时能够拿起的所有武器—提出证据、提起指控、在法庭内外演讲—对纳粹党发动了一场残酷却又一心一意的法律战争,揭露了希特勒煽动暴力、提供伪证的违法行为,充分展现了一位法律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担当,也捍卫了当时法律界残存的尊严和荣誉。
汉斯·利滕VS阿道夫·希特勒
作为一名老奸巨猾的政客,希特勒之所以肯出庭作证,是因为正致力于取得国家领导权力的纳粹党,正大肆宣传将以合法手段赢得政权。他相信法律是建立秩序的工具,只要权柄在握,意欲建立何种秩序,法律就会以与之相符的面貌呈现。任何制度规则最后都要由人来实施,任何治理模式都要由人来完成。
而作为一名年轻有为的律师,利滕则相信法律是公平正义之术。法庭对他来说,是以言为枪,以文为弹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法律是他的锋刃,而实现正义则是剑锋所指。利滕相信,在他的战场上,所谓的政治权谋并无用武之地。正是这种对法律、对正义的信仰让他有勇气走上法庭,以一己之力去对抗一个暴力成性的法西斯政党。
穿过法律职业的壁垒
“法律人的斗室远离尘世,但他们的精神却足以穿过职业的壁垒,进入尘世的生活。”
如果说政治是治国之道,法律则可谓是治国之术。当法律成为现代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工具之后,对于以法律为本业的法律职业者而言,自然也无法远离政治独善其身。利滕律师在质问希特勒的法庭上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法律人究竟应以怎样一种姿态来观察和判断所面临的现实?又应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所依赖和生存的社会?
斗争的主旋律
“一种阶层,如官员般古老,如美德般高贵,如正义般必须。”
利滕与希特勒的法庭交锋,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更非博一时之名。生于优渥的法学教授家庭的利滕,是法学院教育和司法考试下优胜劣汰的产物,他是位少年得志的知名律师,却也是司法体制的攻击者,对面对权威时的“软骨”现象绝不容忍。他的世界,斗争永远都是主旋律。
一场悲剧的救赎
利滕的故事是一个悲剧,就像所有的悲剧一样,它同时也是一场救赎。纵使希特勒舌灿莲花,百般诡辩,利滕还是通过交叉盘问,使其在法庭上丑态百出;并且借助这次盘问,利滕通过法律途径揭露了希特勒与纳粹党的真面目。希特勒的狼狈印证着利滕的胆识与智慧,也预示了希特勒大权独揽后利滕可能面临的悲惨处境。利滕知道自己面对的选择是什么。他选择了自己的敌人,也选择了如何及何时同他们作战。势所必然,他难免受到伤害,却也有所收获,他已别无选择。
虽然埃登舞蹈宫案件最后的审理结果并未对纳粹党最终掌权设置障碍,虽然法官的庇护帮助希特勒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虽然利滕无力扭转整个历史向深渊滑落,甚至自己都没有逃过纳粹的报复,但至少,他使纳粹党面临着可能失去他们最强有力的演说家的威胁;至少,他在面对希特勒时的不卑不亢、据理力争,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法律人应有的节操、风骨和智慧;至少,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让人们看到一点良知的闪光,让人们相信,哪怕在最黑暗的地方,都会有一丝微弱的光明。恰如尼采所说,只有在有坟墓的地方,才有重生!
(作者:张烨 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