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郎探母》里有一脍炙人口的唱段——见娘。讲述的是杨四郎被擒番邦十五载,一直未与老娘佘太君相见,闻听老娘押粮草来到北番支援杨六郎抗金,四郎说服铁镜公主盗取令箭来到宋营,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娘。
每当我唱起这段见娘,心里就充满了酸楚。番邦离宋营遥远,快马加鞭尚需一夜,但毕竟老娘健在。而我的老娘却在33年前离世了。老娘一辈子受苦,她身上集中了中国女性博爱,隐忍,勤劳,节俭,聪慧的特点,到了有条件享一享清福的年纪,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路途再远终能相见,阴阳两隔哪来会面?子欲养而亲不在,怎不叫人泪涟涟?
母亲杨育德生于1917年,卒于1983年,小脚老太太,一生未上过学。母亲共养育了八个儿女,四男四女,我是第八个孩子。父亲1970年因病去世时,只有两姐两哥成家,母亲依靠自己的辛勤劳作,把余下四个孩子抚养长大,成家立业。她在晚年身患美尼尔氏综合征行动困难的情况下,仍坚强地独立生活,坚决不让儿女伺候。一生刚强,全是付出,不求回报。
亲情不输国情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一首《再见吧妈妈》歌曲,回响在祖国大地。一次,我回家看望母亲,只见她正在收听这首歌曲。我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想试探一下母亲的反应。我对她讲,部队准备抽调一批年轻军官上越南战场,充实前线部队,我被选上了。
只见母亲突然愣在那里,足足有五分钟没吭声,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她说,去吧,孩子,谁叫咱是军人呢,当了兵就应当听召唤,家里你不用担心。我一见母亲当真,赶紧说是开玩笑呢。母亲破涕为笑,但还是很认真地讲,你要有思想准备,年轻人不上前线谁上前线?一旦上级让你去,决不要打退堂鼓。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不识字的家庭妇女,对自己的儿女尤其是对老幺疼爱无比,但在国家需要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语言形容似显无力,但,这就是我真实的母亲。
记得我在新兵连训练时,恰逢春节到来(我们在烟台训练),领导批准可以回家半天,部队驻地离家虽近,但我为了进步放弃了。母亲思儿心切,估计连队可能组织战士到市里活动,时值寒冬,她连续三天带着小马扎在市中心的一条马路上,一坐就是大半天,终于在第三天见到她的儿子与战友们排着队出来了,为了不打扰我们,她不顾小脚不便,硬坚持在队伍后面跟着走了近两公里,直到累得实在跟不上才罢休,我竟没察觉到。我从农场回到基地机关食堂后,从部队驻地到我母亲家不到五公里,她从未因私事向我或部队提出过任何要求。
耳濡目染的影响
母亲出身寒微,但内心充满了自信,言行充满了自尊,虽没锦衣绣服和佩金戴银,但无论其居家或外出,无论是独处或众聚,谨言慎行,大方得体,不卑不亢。她虽未进过学堂,但一生崇尚岳飞、文天祥、包拯等英雄。她常告诫我们,要知道敬天,敬地,敬规矩,心不能欺天,人不要压民。
母亲在世时,我已是副营职军官了。母亲一方面很高兴很自豪,另一方面经常告诉我千万别翘尾巴,说要上对得起部队,对得起首长,下要对得起跟着你干的部下,要留一个好名声。我从军队一名士兵开始干起,升至军事法院院长(正团级)。1995年,转业到地方法院,从审判员干起,先后担任中级法院庭长、基层法院院长、中级法院副院长。不论是审理普通案件,还是在中院副院长岗位上担任审判长审理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的在全国有影响的大要案,我从不敢掉以轻心。
回想自己从政的道路,每一步的成长得益于组织上的培养,也一直铭记着母亲的教诲。2016年退休后,我在自己的退休生活计划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也算是我对母亲的汇报:清清白白做人当好人,干干净净干事干正事,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母亲,儿子没有辱没您的名声。
头脑清醒大事不糊涂
家境虽贫穷,但母亲从不忘对子女的教育。她虽未进过学堂,但为了教育儿女好好学习,身体力行,硬是靠自学,可以简单地阅读书刊了,並且从未间断过收听时事广播,思想与时俱进不守旧。在她的影响下,八个儿女虽谈不上成绩显赫,但也都各得其所,遵纪守法地生活。
记得1970年父亲去世时,按照当时规定可以有一个子女到父亲单位就业,我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不足15岁想休学就业。遭到了母亲和哥姐坚决反对,要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能念多高念多高,说家里再穷也供我上学。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年休学,哪有我的今天。母亲对其他子女也同样要求,让他们尽量多读书,一直供到不能再上为止。
为了生存,母亲一面操持家务,一面绣花贴补家用。母亲手巧,无论是镂空绣还是针刺绣,她全都应对自如。母亲绣的被套,枕套,床罩等,多用于出口,多次被评为优级产品并获得奖励。母亲不仅绣花,全家人的四季衣服鞋袜,全出自她手。那个年代家里虽穷,但兄弟姊妹八人从未因冬天没衣物挨冻,也从未出现衣衫褴褛露出皮肉的现象。
心地善良内心坚毅
母亲总是教导我们,别把自己用不了的东西给别人,那成了施舍了。记得文革前,凡是有讨饭的上门乞讨,家里生活再困难母亲也从不让乞讨者空手走。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记得母亲没正经吃过一顿饭,常常是父亲和我们吃剩后,她就残汤剩饭凑合一顿,没有剩饭就喝点水,以至母亲双腿浮肿,一摁一个坑。生我们时,除了头胎由接生婆助产外,生其余七个儿女时,全是母亲一人自理。据姐姐们讲,母亲临产时,早早做好准备,烧上一锅热水,将剪刀等物煮沸消毒,关上房门,不让他人在场,一人自理,等到开门时,均已收拾干净利落。真是伟大坚强的母亲啊!
母亲一生从不给他人添麻烦,再难也一人扛着。父亲1960年胃大出血到医院检查,无法行走,母亲不顾小脚行动不便,咬紧牙关背着父亲在医院科室间来回奔走。母亲晚年由于美尼尔氏综合征,身体无比痛苦,无法随意走动。她又坚决不去儿女家,也不让儿女回去陪伴。她内心何尝不希望儿女陪在身边?但她不忍心儿女们放下自己的小家回来照顾她。以至于母亲后来采取的一个行动,令儿女们措手不及,后悔终身。
多年的疾病折磨,母亲萌生了轻生的念头,但她从未表露出来。当她最盼望的孙子、我的儿子顺利诞生并健康成长后,母亲经常流露出心满意足的神态。1983年9月的一天,妈妈吞服了她偷偷积攒多时的安眠药,静静地躺在炕上,三姐回家时发现她还有微弱呼吸,可送到医院抢救已无力回天。妈妈将八个儿女健康地带到人世间,自己从未给儿女们添一点负担,当她最需要儿女照顾之时,却选择这种方式结束生命,走时还不到70岁,怎能不令儿女们永远心痛啊!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 王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