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些细心的居民近期发现,僻静街道每天晚上都有民警与警务辅助人员频繁巡逻,有效震慑了“两抢一盗”不法分子。越是心里感觉不踏实的僻静街巷,越是能够看到警车和民警,这让我们很有安全感。许多居民都这样说。
围绕网格布警、一体运作、精确指导、有效管控的防控体系建设,佳木斯警方着力深化社区巡防机制改革,以社区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为依托,对全市易发案僻静街巷、监控死角等进行梳理,科学加大巡逻警力投放力度,极大提高街面见警率、管事率、现场抓获率,增强巡防效能。
目前,佳木斯市每天有700名民警、1000名警务辅助人员、1000名“红袖标”以及500辆警车巡防开展相关工作,基本实现了包括治安死角在内的社会治安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控制,有效挤压违法犯罪时间和空间。今年年初以来,通过这样的防控模式破获刑事案件121起,“两抢一盗”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2.7%,盗窃机动车案件数同比下降7.6%,刑事警情数同比下降50%。
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变静态警务为动态警务
佳木斯市公安机关主动调整警力部署和巡防布局,切实提高应变能力和防控工作的针对性,以变应变,灵活机动。根据佳木斯市公安局发布的每日警情通报,警方每天都会根据治安死角及易发案僻静街巷警情状况,及时调整防控重点和力量部署,指导社区巡逻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变静态警务为动态警务。
“巡防工作总的勤务方式是四班三运转。在具体组织实施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扣社区治安现实动向,灵活调整勤务安排,切实防住案件高发的时段、路段和部位,不仅做到‘猫鼠同步’,更做到技高一筹。”佳木斯市副市长、市公安局长李晓龙说。
推行高效警务,落实责任、规范操作,做到布网严密、反应灵敏、控制有力、打击精确。佳木斯市公安局研究制订了社区巡逻民警工作标准规范,细化了社区巡防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严格落实社区巡逻工作责任,推行巡区、巡段包干负责制,量化分解巡逻盘查工作指标,加大检查督促和考核奖惩力度,充分调动了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构建巡防合力,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嫌疑人
他们着力构筑城市5分钟内处警反应、城市15分钟内支援反应、全市半小时内联动反应3道防线,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紧急警情,迅速在相应范围内形成合围;实行联动式布防,做到街面巡防与社区防控相呼应,单位内部保卫力量与治安卡口值守力量向周边辐射,巡防工作与社会治安监控网络相联动,确保形成巡防合力,进而有效在案发第一时间内侦破案件和发现嫌疑人。
社区巡防队实行捆绑式巡逻,由社区民警组织警务辅助人员以及“红袖标”等组成巡逻队和社区巡逻民警交叉巡逻。巡防队员主要在线上防,重点加强道路及社区重点部位巡逻,其他队伍主要在点上防,重点加强楼院巡逻、埋伏守候、楼院看护等,3支队伍相互衔接,相互弥补,不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构建了专群结合、点线结合的治安防范网络。
社区巡防针对本辖区治安形势,分析可防性案件的发案规律,利用黑板报、警情播报、宣传栏、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今年以来,佳木斯市友谊路派出所辖区盗窃电动自行车和入室盗窃发案较多,为使居民了解有关情况和做好防范,社区民警利用业余时间到派出所和网上查资料、找数据、写案例,共出黑板报14块,警情播报30次、宣传栏10个、印制宣传单1000余份,在学校讲解6次,直接教育群众4000余人。
警民齐发力,盯住监控死角和防范相对薄弱区域
围绕原来的治安死角,佳木斯警方合理分配巡逻班次,采取不同方式,以抓现行为侧重点,实行高密度巡逻。
他们针对辖区特定时间内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发案情况,开展加强性巡逻;根据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加强复杂地区和重点地区的巡逻。巡逻方式通常以步巡为主,其主要职责是承担案件侦破、违法犯罪人员抓捕。
今年2月,佳西派出所社区民警刘强带领警务辅助人员巡逻至友谊社区一偏僻点位,发现有几个黑影晃动。他们疾步上前,进行盘问,这些人拔腿就跑,刘强与警务辅助人员迅速追赶,把他们抓住并带回派出所。据此,打掉一个系列盗窃团伙。
佳木斯警方还常年坚持专群结合巡逻防控,针对区域特点灵活设计各自巡逻路线和巡逻方式,3人一队、5人一群的“红袖标”队员时常出现在小区的角角落落,一旦看到形迹可疑的人员,他们就会上前询问;发现不文明行为,会及时报告社区;遇见楼道未关防盗门,会随手关好。目前,全市街道共有5000名“红袖标”守护着社区平安。他们以辖区主干道、重点单位、易发案区域为重点,加大对可疑人员和可疑物品的排查力度,同时对监控死角和防范相对薄弱的地方增加巡逻密度或埋伏守候,形成点线面无缝对接的巡逻防控体系,在实战中取得显著效果,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攀升。
(冯锐 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