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干部张银耀说,习近平来了以后,首先把调查研究作为他的第一要务。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各个公社,各个生产大队,还有农户里去调查研究。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德润回忆,他在正定采访习近平同志,到现在已经33年了。在1984年,他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见到习近平同志是4月17日。

上世纪70年代,正定县当时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县,是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最早“上纲要”(亩产400斤)、“过黄河”(亩产500斤)、“跨长江”(亩产800斤)的县,曾以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而名扬一时。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
赵德润说,“高产县”被认为是个桂冠,是个政绩,老百姓的日子还是很穷的,有时候口粮不够需要到其他县买高价粮。当时征购任务是7600万斤,他这个县的人口40万,平均每个人给国家贡献190斤,后来有一个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两人对农业都非常熟悉。他们就商量向国家提出来,能够减赋,给农民减负。
时任正定县县长程宝怀回忆,近平同志跟他说,实事求是,这是党的光荣传统。习近平和吕玉兰就给中央写了封信,反映了高征购问题。

赵德润说, 最后国家给减掉了2800万斤。这对正定来说是一个减负。
如何让正定人民尽快富起来,是习近平一直思考的事情。1981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德润说,习近平谈到要有规划,要摸清正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改变过去盲人骑瞎马,朝令夕改的状况。
因为赵德润采访接触很多县委书记,他说:“这个31岁的县委书记不一般。习近平对正定的治理,不是光从正定的角度考虑,还从全国的眼光来看正定。比如,习近平讲要背靠大树好乘凉。大树是什么?大树就是专家学者。”
1983年初,在习近平的主持下,县委县政府出台《招贤纳士九条规定》,刊登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上,吸引众多有志之士自愿来到正定。习近平还亲笔书信给全国各行各业的一百位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写去一封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愿意来到正定,为正定发展贡献智慧的专家很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河北化工学院名誉院长、老教育家潘承孝等专家学者。当时世界著名的眼科专家张晓楼,不顾年事已高,身有疾病,多次带着专家学者来正定培训业务人员。
习近平同志根据正定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调查研究,为正定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发展战略,那就是走“半城郊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赵德润说,习近平提出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城吃城,那么就提出二十字方针,叫“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今天看来二十字方针也相当棒。你城市我就是为你服务的,你缺什么我给你补,包括这个种植、养殖,后来发展起来以后,对石家庄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事实证明,“半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对于正定来说是正确的道路,是一个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赵德润说,这实现了他(习近平)自己的承诺,他说就是要改善农民的生活。
习近平: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努力的人,还是一个能够自己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为了一个目标去实施的人,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坚持着。我也希望我一辈子能够坚持下去,做成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多,最多就是这么一件事,我想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
——2016年10月21日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