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平安中国”系列网络访谈活动推出全国公安厅局长权威访谈。3月12日,浙江省义乌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詹肖冰参加访谈。
服务发展大局,建设市场防控体系和诚信体系
主持人:说起义乌,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小商品。义乌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詹肖冰:义乌是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义乌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180余万种小商品销往200余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小商品之都”。近年来,义乌积极对接国家开放战略,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实现了“义新欧”中欧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行。去年,全市登记在册的外来建设者达133万名,约为本地户籍人口的2倍。2016年全年出入义乌的境外人员达48万人次,签发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达到1.5万余人次,来自100余个国家的1.2万余名外商常驻义乌从事商贸活动。
主持人:在如此复杂的治安环境下,义乌公安如何肩负起护航发展这一重任?
詹肖冰:市场是义乌的根,市场兴则义乌兴。义乌公安机关始终服务发展大局,当好护航卫士。对义乌来说,市场领域防控体系和诚信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按照浙江省公安厅党委提出的“云上公安、智能防控”战略,义乌公安打造集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国际贸易风险预警、国际贸易信用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网上预警平台,已成功防范处置了105起重特大合同诈骗案件,挽回损失2.16亿元。外贸合同诈骗案件从2009年的159起下降到2016年的22起。目前,预警平台已整合法院和市场监管部门相关数据,将涉及境外机构和个人的处罚信息、法院判决、被执行人信息在平台上予以公布。同时,建立涉外经济主体信用通报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倒逼国际贸易参与主体提高诚信自律意识。针对恶意“逃废债”失信行为,我们充分发挥打击职能作用,去年累计为银行挽回损失4000余万元。
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义乌公安机关主动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借助云端信息数据,开展系列网上打假专项行动。2015年以来,在上级公安机关领导下,网上打假“云剑”行动连续两年战果位居全省前列。通过警企合作打掉网上制售假冒产品团伙32个,涉案金额近1.8亿元。
主持人:2016年出入义乌的境外人员超过了48万人次,来自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常驻义乌。这对义乌的涉外警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义乌公安有哪些经验?
詹肖冰:去年7月26日,来自11个国家的15名境外商人领到了“外籍商友卡”。持有商友卡的境外人员在基本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与义乌市民同等待遇。商友卡的发行受到了广大境外人员的欢迎,不到半年时间办理数超过1万张,基本覆盖常驻外商人群。在我联系的宾王社区,常驻外国人就有近900人。辖区派出所组建了一支近20人的“外国人协管队”,协助警方执勤处警,既提高了巡检效率,也为相关涉外政策做了介绍。很多志愿者和社区民警成了“铁哥们”,不仅会说普通话,还会说义乌话。
关爱民警辅警,坚持从严治警,打造过硬队伍
主持人:义乌市公安局是如何爱护民警的?
詹肖冰: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爱民警工作和规范辅警管理上,义乌公安开通了“爱警110”24小时专线,为民警、辅警家庭提供管道维修、家电修理等应急服务;设立了“局长点赞奖”,每月为表现突出民警点赞;组建了心理辅导团队,根据工作压力分布图,分梯次开展心理疏导;加强警医合作,开通警务救治绿色通道;举行民警退休欢送仪式,颁发荣誉奖章等。目前,我们还在探索建立爱警基金会,对被评为烈士、因公牺牲、因公负伤、患重大疾病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人员及家属提供救助金。
主持人:提高辅警待遇方面义乌有什么新举措?
詹肖冰:辅警也是警,是公安机关重要组成部分。在辅警待遇问题上,我们积极争取,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将辅警人均年收入大幅提高,实行岗位层级和职位层级双线管理晋升机制。今年我们落实了辅警待遇“一岗一议”的年薪制,辅警待遇和能力挂钩,刑侦大队的一名痕迹检验高手就拿到了目前最高的10万元年薪,以后这个标准还有提高空间。
我们还特别重视对辅警在政治上关心。我们邀请工作表现突出的辅警列席班子例会;成立辅警议事委员会,让辅警参与重要决策。
主持人:义乌公安机关是如何坚持从严治警,打造过硬队伍的?
詹肖冰:我们从班子抓起、从细节出发,深入开展了“扣好‘扣子’,当‘好警察’”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号召全警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凭实绩用干部,以中层岗位竞聘为契机,推动干部队伍有机更新;破格提拔年轻干部,中层正职中最年轻的仅29岁;对评估排名末位的中层予以降职或者免职;创造性地安排部分教导员任单位“一把手”,有效激发政工干部队伍活力。
义乌公安机关还相继探索建立了“警师督导制”、民警违法违纪预警、“红名单”和“黑名单”管控等系列从严治警机制;出台了“三个严禁、九个一律”措施,打通中层干部“能上能下”关口。同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去年中层干部办案数是前年的2.5倍。
主持人:您在微信朋友圈中一般都发什么?朋友圈中同事多吗?
詹肖冰:我的微信朋友圈经常晒“跑步日志”,我是业余马拉松爱好者。如果要发点“心灵鸡汤”的话,多是我们义乌公安的故事。我好友中三分之二是我们的民警、辅警。我希望我们之间是战友、朋友。民警、辅警不仅是执法者,也是家庭的一员。每当看到他们闲暇时间晒晒小幸福,我就十分高兴,就给他们点个赞。因为只有生活幸福了,工作才能快乐。局里的“读书群”“跑马群”我也是成员,乐在其中;“法制群”“流管群”等工作群我也不时“冒个泡”。
以服务民生为第一担当,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主持人:2016年,义乌市民的安全感达到98.75%,上升了1.75%。在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上,义乌公安做了哪些努力?
詹肖冰:义乌公安去年接处警量35.6万余起,日均975起,警情总量仅次于杭州、宁波、温州。我们坚持服务民生为第一担当,以“党政认可,群众满意,警队认同,走在前列”为工作目标。首先,以“最强大脑”建设开启警务变革之门,打造大数据时代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去年8月,义乌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升级启用,整合了近8000个监控探头,实现了从单线追踪到任意视频抓取的跨越发展。报警电话追踪定位、“一键下单”、电子沙盘等“新式武器”为实战提供良好保障,海量的视频数据资源为社会管理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其次,积极研究部署治安复杂地区“控发案,降警情”工作。组建百人特勤队伍,增配200人的机动队,全面推行“动中备勤、巡处合一”勤务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广物联网电动车防盗系统。去年,全市侵财警情同比下降20%,刑事打击数同比上升31%。第三,对民生案件“零容忍”。命案连续两年实现全破;开展“秋风除恶”行动摧毁涉恶团伙42个;打处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嫌疑人329名。第四,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积极运用各类载体拉近警民关系。去年11月底在义乌国际马拉松赛事安保中,义乌公安机关首创警察护跑团模式,3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警察马拉松爱好者以流动护跑的方式,让整个安保变得更加“立体”。
今年年初,在义乌102个部门“一把手”述职汇报会上,经过252人的考评团综合评价和打分,义乌公安机关成绩名列前茅。市民的安全感从97%上升到98.75%,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也证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将改革创新作为公安事业转型发展的原生动力
主持人:您从事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多年,这些难忘的经历对公安管理工作有哪些帮助?
詹肖冰:既是警察又是记者,这种经历十分难得。做记者,坚持实事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宣传工作,要有开阔的视野。这些经历对我现在的工作大有裨益。记者采写的是新闻产品,公安做的是平安产品,两个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主持人:浙江省公安厅提出要把公安改革作为根本路径,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多公安改革的浙江样板、浙江经验。您打算如何注入义乌元素和义乌素材?
詹肖冰:义乌公安将改革创新作为公安事业转型发展的原生动力并进行积极探索,推出“微信申报”登记模式,解决了流动人口管理“开头难”问题;出租房“智能门禁系统”让科技“管房”、以房管人常态化。为加强“阳光警务”建设,义乌公安在所有警车内安装音视频监控系统,保护执法和涉案人员的合法权益。2017年,我们将集全警之智孵化更多“创新基因”,让改革成果利之于警、惠及于民。重点实施“警务流程再造”行动,再造护航维稳机制、派出所警务机制、犯罪打击机制、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如果说改革是激发内生动力的根本路径,那么党委政府重视和各方支持是义乌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义乌市领导多次专题调研公安工作,全力支持公安探索大部制改革,要求我们把社会治安当作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来打造。同时,我们着力争取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构建同呼吸共命运的警务共同体。我们注重与检法等部门协作沟通,着力构建生态司法共同体,进一步完善侦捕诉衔接机制,个案办理期限从3个月以上降至1个月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