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使用的语言可以称为“微语言”。不少“微语言”呈现低俗化倾向,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语言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微语言”在对传统语言生活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在语言学理上不适合提倡、在公私领域都不适合传播的语言现象,包括语言暴力、语言低俗、语言臆造、语言失范、语言符号表情化和拼音化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这类问题属于语言污染。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微语言”治理。
过去,我们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通常是自上而下的,主要由国家语委和相关部委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进行语言管理。面对现阶段“微语言”迅猛发展的势头,为了确保我国语言生活健康发展,相关各方都要增强主动性,大力加强“微语言”治理。
加强“微语言”治理,应深入到“微语言”使用的平台。有的互联网公司曾公布“坏(脏)词表”,这对于“微语言”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从事网络信息技术服务的公司都应有“微语言”治理意识,不能为语言污染推波助澜。各种社交平台的管理者更应高度重视语言污染问题,防止低俗语言肆意蔓延。
加强“微语言”治理,需要形成多方协同行动的格局。当前,关于语言治理模式,学界一般认为存在“政府主导型”和“多利益攸关方”两种模式。无论哪种模式,事实上都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加强“微语言”治理,有关政府部门应在制度层面抓紧出台操作性强、易于落地的政策。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方、使用者也应从自身做起,努力防止语言污染。只有各方协同、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清“泥沙”、去“污垢”,让“微语言”更加鲜活清新,让人们的语言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摘自3月16日《人民日报》7版《清“泥沙” 去“污垢” 加强“微语言”治理刻不容缓》,作者: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