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闭幕,又是大国总理出镜时。经济、外交、就业、雾霾、创新、全球化、政府职能、两岸关系……李克强总理用坦诚的态度与连珠的妙语,在两个小时四十五分钟之内回答了媒体提出的19个问题。让围观者只有一个感受:解渴!
在讲到“3·15”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时,李克强说,“我们要给优质产品‘点赞’,把不良奸商‘拉黑’。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的优质产品一天一天多起来,让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在谈到谈雾霾治理时,李克强说,“雾霾要治理,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
幽默亲切,态度坚决,李克强总理对未来中国发展传递出的充满睿智的自信。纵观今年总理的记者招待会,有一个关键词,未曾被提到但字里行间却始终存在,这就是法治。你可能会感到疑惑:在今年的记者会上,“法治”二字在记者会上虽未被刻意强调,但法治却已充分浸润政府的施政思维,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把握法治,就是把握了中国未来前进方向。
向依法依规的市场主体发出“前行、前行、再前行”的信号
在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用一组数字,回忆了他亲身经历的一次简政放权:109-108=1。2014年,李总理赴天津调研时,曾经见证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减少审批、整合职能、封存公章的过程。过去以109枚公章为足迹的审批“长征”,封存后只需用一枚印章轻轻印下。当时李总理说了这样一句话:“要让不必要的审批成为历史。”两个月后,这句话一语成谶:一辆黑色轿车,将废弃的公章从天津送入了天安门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办事大厅,见证封存109枚审批公章)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经济环境:“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当企业家们撸起袖子摩拳擦掌,打算在市场上拼搏一番时,往往面临着行政审批、许可、认证的群虎拦路;而当政府下定决心,将缠绕着市场的行政触手齐齐斩断时,又常常无奈地看着市场在混乱失序中风雨飘摇。市场主体如何“前行、前行、再前行”?
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的秘诀,就在法治。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回答了政府对市场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法律划出了市场运行的框架,政府要做的,就是严格执法,成为市场的守护者,而非干预人。
2016年,中国政府在提前完成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目标的基础上,又取消165项国务院部门及其指定地方实施的审批事项,清理规范192项审批中介服务事项。随着政府主动撤去市场发展之路上的行政路障,转而专注做好道路养护,依法依规的市场主体,自然通行无阻。而中国的经济,也便一路畅通。
向依靠劳动创业创新者亮起“可以、可以、再可以”的绿灯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这两年,“共享经济”成为一个热词,从网约车,到房屋分享,再到今年冲击市场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年轻人就业选择的一个方向。但是,创新虽好,“创造性”破坏如何避免?从化解网约车与出租车之间的矛盾,到处理“小蓝车”、“小黄车”随意丢放、阻塞交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唯有法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