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期,一些地方又发生了利用改号软件进行的诈骗案件。以往,骗子大多是把号码改成亲友或公检法机构号码对受害人直接实施诈骗。如今骗子们又将改号诈骗玩出了“新花样”,如河南信阳的周先生接到一条“银行”发来的短信,说可以将信用卡额度提高,但需要核实信用卡,还要卡的正反面信息。周先生信以为真,便把信用卡信息一一告诉了对方。然而,周先生随后收到的并不是信用卡提升额度的通知,而是信用卡消费的提示信息。
非法改号软件的存在应该是电信诈骗持久猖獗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电话实名制、银行账户实名制严格落实后,非法改号软件如得不到全面围剿,很可能沦为电信诈骗的主要犯罪工具,被用于随意改号而实施精准诈骗。因此,必须运用大数据优势,彻底将非法改号软件从网络、电商平台、软件商店中清理出去,并拦截非正常号码,让非法改号软件失去生存土壤。
非法改号软件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的日益发达和无孔不入。软件开发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电商、手机软件应用商店、社交平台等多个渠道散布信息供潜在的诈骗者下载使用。购买者也可通过上述渠道与软件开发者联系,再借助多种渠道下载使用。也就是说,互联网在方便人们沟通联系的同时,也成了非法改号软件不断传播蔓延的温床。
对此,理当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优势,严格执行银行账户实名制、电话实名制、电商实名制、网络账号实名制。如要求互联网平台设置信息共享的黑名单,及时发现并记录改号软件开发者、出售者、购买者信息。这样一来,等于织密了一张实名制大网,互联网使用者的真实信息都将做到有据可查、有迹可循。那么,只要能抓住软件上架、通过社交软件联系买家或卖家、通过银行账户收取费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击破这一黑色利益链。
除此之外,哪怕有人上当受骗向诈骗者转账,只要银行账户实名制严格执行,亦可按图索骥及时揪出元凶。而且,电商及搜索引擎还应设置关键词,及时屏蔽、删除改号软件相关信息,切实让非法改号软件“发不出、看不见、搜不到、下载不了”。
值得注意的是,打击改号软件,不能忽视电信运营商的责任。人们使用电话或手机时,已经与运营商建立了消费合同关系,运营商应该保护使用者的消费安全。即提供来电显示的运营商有责任保证来电显示内容的真实有效,其负有如实显示电话号码,识别、拦截异常号码,确保消费者获得准确无误的来电显示的责任。按照有关规定,各地已对未经实名登记的电话号码实行“双停”,举轻以明重,运营商更有责任提升技术手段,识别并拦截被改号软件“篡改”的号码通过其网络呼入消费者手机。
简而言之,只有充分运用技术手段,既查处打击开发和使用行为,又及时屏蔽、删除改号软件,切断其传播渠道,并将其拦截在正规通信网络外,方能对改号软件形成全面围剿,避免其继续成为电信诈骗的帮凶。
(史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