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均等化”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涂启智
“标准化均等化”理念必将促使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位迈进,也必将让公共文化服务凸显温馨的人文情怀。
文化部2月23日发布《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提出,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开发和提供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释放令人欣慰的文化发展变革信号。“标准化”关系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规模、数量与质量,最终落脚点是效益;“均等化”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覆盖面、普惠程度与分配情况,旨归在于公平性。紧扣“效益”和“公平”推进公共文化改革和发展,改革能够深孚民意,发展也是众望所归。“十三五”文化规划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勾勒了一条从抽象模糊向具象明确、从低端短缺向高级丰富、从粗放失衡向精细均衡转变的发展线路。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如何把握?首先是文化服务规模与质量并重,不但能够满足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以及产品不断摒弃故步自封的“小家子气”,做到与时俱进、彰显开放社会气象。再次,公共文化产品要内容健康高雅、形式优美大方,制作精良,可以代表绝大多数民众的审美趣味。最后,要加紧培养一批既有文化知识学养、又有人文精神情怀的新型文化服务人才。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从以下几方面保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因为城乡、地域差异而严重不平衡情况下,公共文化服务当务之急是要向基层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倾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实施定向服务。要制定短期与中长期计划,分步扶持地方基层文化建设,包括文化场馆设施布局以及多种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实行文化精准服务。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文化改革发展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文化改革发展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文化改革发展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并最终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不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期盼,也与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精神高度契合。“标准化均等化”理念必将促使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位迈进,也必将让公共文化服务凸显温馨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