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大多被岁月之手拂去了痕迹,但父母以诗词启蒙我们要惜时、爱物、奋进等场景,却如一枚枚精雕细琢的玉符,始终洁白如初、光芒四射地珍藏在我心灵的深处。
印象最深的,是我和胞姐四五岁时,父亲用火锅味十足的“川普”教我们学李绅的《悯农》,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对父亲来说没难度,可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的“粒粒”二字,在父亲的口中就变成了“你你”,整句诗也就成了“你你皆辛苦”。母亲白了一眼父亲,说他“L”“N”不分,就像韭菜麦苗弄不清一样,还好意思教别人。
父亲不服气地让母亲用事实说话,有本事也说一首类似的诗来。没想到平日极少提起诗文的母亲,脱口就背出了李绅的另一首《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惊得父亲刮目相看。母亲则自豪地说,这两首诗是她从能坐在桌边吃饭起,她父亲也就是我们的外公,就教给她并经常要她“背来听听”的几首诗之一。
此后,这道传统蒙学“大菜”就由父母延续到了我们身上。好在父母工作忙,不常与我们一起吃饭,我们也就不用像母亲童年那样经常被要求“背来听听”,但只要与父母同桌吃饭且不小心掉了米粒或剩了几口饭菜,背诵这两首诗就成了“压轴菜”,不仅要背,还要讲;讲不清,就仔细听别人讲,直到听饿了,乖乖把自己碗里那点剩饭菜吃得一干二净了,这餐饭才算正式结束。如果餐中或餐后没被要求背《悯农》,说明此次就餐中“小不点”们的表现尚可,无需以诗“受训”“明志”了。
当时并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更没觉着能把《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熟烂于心,再传授给子女的父亲有多了不起啊!那时只觉得父亲严厉有加,兼而有些古板和守旧。
如今却深深地怀念和感恩!感谢父母!让我们在古典诗词里奢享着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和挚爱;让我们知道:生活不只有眼前,还有诗和远方。
(蓝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