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记者编辑心目中的法官:暖男、大拿、追梦

2017-02-21 08:36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原标题:记者编辑心目中的人民法官

  制图/孟绍群

  编者按

  从去年9月至今年2月上旬,本报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在政法·司法版推出“法治中国行·法官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了40位基层法官的感人事迹和精彩故事,展现了这些法官追求法治理想、坚持司法为民、守护公平正义,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力量的职业担当与精神风貌。

  在该专栏结束之际,本报今天推出“记者编辑心目中的人民法官”特别报道,请6位曾经参与过采访、编辑法官故事的记者编辑畅谈心得体会。

资料图

  司法路上燃灯者

  法治道路上砥砺前行,金色天平下守护正义,他们一直默默地奉献着,燃点自己照亮了司法的康庄大道。他们就是人民法官。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林区基层法院院长杨华晖,是该院唯一的藏汉双语法官,也是记者写下的第一个“法官故事”。

  近30年来,杨华晖充分结合当地藏区民族特色,高效发挥双语优势,着力加强庭前案情了解和庭后案件回访,将法律威严与社情民意完美融合,守和谐促发展,赢得众多当事人的理解和尊重。

  “乡村法官”连春祥心系百姓,26年坚守派出法庭,高效审结6000余起民事案。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吴飞龙,6年办理千余起执行案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执行难题。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李红广,热爱审判工作且善于从中总结经验凝聚成果,多年来形成大量颇具指导价值的学术著作,成为当地司法界公认的“学术大拿”。

  孙长华、彭文忠、汤君丽……一个个优秀的法官,一次次深入的采访,让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伟大与不易。这些司法领域里最可爱的人,始终兢兢业业,肩负法治使命,怀揣法律信仰,用铿锵脚步丈量司法事业前进的道路,用一言一行践行着司法为民的理想,守护着每一名公民的公平与正义。(法制网记者 蔡长春)

  群众的贴心暖男

  他总是笑眯眯地。

  他习惯站着。

  他,每次下乡调解从不穿制服、不开警车,而是穿便装、骑电动车。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法院新区审判庭法官罗红涛,给记者的印象如此深刻。去年秋天,《法官罗红涛下乡调解从不开警车》见报,他的3个“金句”在陕西政法系统广为人知:

  “只有时常微笑,才能拉近和来访群众的距离。”

  “因为来访的群众一直站着,所以我也必须站着。群众是官司缠身才来法院,心急火燎地怎么坐得住?”

  “不穿制服、不开警车,才能抹去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让群众把法官当自己人。”

  罗红涛不装。所有这些笑,这些站,这些“不开警车”,你能感受到发自内心。

  他只是无数法官中普通的一个,但又是比较独特的一位。

  一场20年的借款纠纷陈案,原告手里的借据已被老鼠啃得稀巴烂。罗红涛便和原告拼接借条碎屑,连续3个晚上,拼出部分借条。最终原告获得偿还。

  为调解一起亲友间的纠纷,罗红涛穿着便装,骑着自行车赶往被告所在的小山村,通过6次调解,两家纠纷化解。至今,两家的交情还在,逢年过节仍相互走动。

  法官如何审案、办案,法律有着审慎周全的规定。罗红涛又迈出一步。尽管可能迈出的是极细小的一点距离,可就是这一点一点,让他身边的群众感受到了法的温暖。(法制网记者 台建林)

  办案艺术各不同

  “他真的是个好法官,不信你可以问问,没人说他不好。”时隔数月,老周送别记者一行时强调了数次的话犹在耳边。

  老周家住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白莲河乡邬家铺村,是一起交通事故的受害者。由于肇事者逃逸,案件迟迟未决。

  案件的主办法官、罗田县人民法院匡河人民法庭庭长丁俊,拒接老周的“心意”,为卷宗材料一个错别字“发火”等细节让记者感触颇深。在基层工作近20年,把每个案子放在心上,是丁俊不变的坚守。

  比起丁俊的“接地气”,情定海事审判的武汉海事法院法官熊文波所负责的案件则显“高大上”。

  熊文波说:“法官的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庭审质量,办理涉外海事案件更是代表了国家形象,丝毫马虎不得。”

  读了“法治中国行·法官故事”专栏报道,黄石市铁山区人民法院院长刘须兴推进改革的劲头更足了。

  去年年底,刘须兴由一名资深法官走马上任基层法院院长,面对的工作更加繁重。刘须兴说:“贵报推出的‘法治中国行·法官故事’专栏,聚焦基层一线法官,让作为‘兵头将尾’的我感动,为他们的坚守感动,为自己能作为他们中一员、与他们并肩奋战而幸福。”

  其实,每个法官都有自己的办案艺术。作为一名法治记者,平日与基层一线法律工作者打交道的机会很多。“法治中国行·法官故事”专栏看似常规的人物报道,却让记者对法官这个职业群体有了更系统、更直观的认识。(法制网记者 刘志月)

  “无诉社区”追梦人

  “两天的相处还真有点舍不得,你一走法庭又只剩下我们3个‘相依为命’了。”去年10月,记者采访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法院大田法庭庭长梁炳洪,分别时的场景至今印象深刻。

  梁炳洪话不多,有些事情记者还是从他朋友那里知道的。梁炳洪原来是老师,待遇不错,后来他放弃城市里平稳安逸的生活,一头扎进基层做起法官,周围的朋友认为老梁疯了,跳出“米箩筐”到了“糠箩筐”。

  由于大田法庭地处偏远,梁炳洪每周只能回家一次,平时住在法庭。9年里,他从未打过退堂鼓,正是这种坚守,让仅有3人的法庭打造出23个“无讼社区”。

  一代官司三代仇。梁炳洪说,“无讼社区”就是把村民日常的矛盾纠纷消解在社区,尽量减少诉讼甚至无讼。

  老梁的电话多,打电话的大部分都是辖区群众。因为,他把印有社区派驻法官联系方式的便民服务卡发到群众手中,他的电话就这样传开了。

  梁炳洪闲不住,喜欢找事做。记者采访他的两天里,他一直泡在社区,老百姓对他很是服气。他说,只有把老百姓装在心里,老百姓才能把你放在眼里。

  他将法庭搬到田边地角、农家小院,一心扑在解决老百姓的矛盾和困难上;他将案件化解在基层,背后的心酸和汗水却从不多说;他是奔走在攀西高原民族地区的“无讼社区”追梦人。(法制网记者 刘子阳)

  做好法官不轻松

  “这不仅是刘萍收到的最好新年礼物,也是全省基层法官收到的最好新年礼物!”1月27日,大年三十,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刘萍的故事经由《法制日报》报道后,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宣教处处长江烽立即把这篇报道分享到朋友圈。

  面对当事人的无端谩骂或者子虚乌有的举报,刘萍总是微笑面对,心静如水、宠辱不惊、坚守公义的司法为民形象跃然而出。可对于采访,她总是像“挤牙膏”一样,问一句说一句,很多故事都是记者从她的同事那里淘换来的。

  “我就是尽了一名法官的本职。”刘萍的话代表了基层法官最质朴的情怀。

  然而,做好本职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基层法官日均需要办理一起案件的当下,除了要具备法官的基本条件外,更需要一份执着、一份信仰、一份付出,才能耐得住寂寞,分得清得失,称得出人民法官称谓中“人民”两字的重量。

  马鞍山市当涂县人民法院石桥法庭副庭长周程,从繁华都市来到广袤农村,一沉就是8年多,用真情、诚心换来很多家庭的团圆。他学方言、讲方言,知农事、懂习俗,让法官不再神秘、法律不再冰冷,诠释出人民法官独有的特质。

  记者通过采访感受到,法官就是公平正义天空中的星星,由像刘萍、周程一样的千千万万个法官组成的,他们明亮,公平正义才能明亮;他们闪烁,公平正义才有能量。(法制网记者 李光明)

  平凡亦堪称伟大

  2016年9月,本报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推出“法治中国行·法官故事”专栏,讲述基层法官的感人事迹和精彩故事,展现基层法官坚守为民情怀、坚持公正司法的精神风貌。法制日报“两微一端”以及订阅号上及时推出记者采写的相关报道。仅仅在微博,据不完全统计,#法官故事#的阅读量就达到150多万。

  作为《法制日报》融媒体中心的编辑,我虽然没有在一线采访,可是在编稿过程中,依然透过记者的笔端感受到一线法官的可敬可佩,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更感受到法官这个职业的不容易。法槌落下,需要勇气、智慧和信念。如何让每次法槌落下都代表公平正义,对法官来说,的确是考验。积年累月,成百上千次战斗于案海,有时还要面临案多人少的困境,而对于那些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地区交通不便的法官,甚至会面临生命危险。

  西藏女法官——那曲高原班戈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米玛卓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2009年,22岁的米玛卓玛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县法院,一呆就是7年。她说:“我所做的工作,哪怕能对司法公正和农牧民群众法律知识的普及起到一丁点儿作用,就知足了。”

  朴实的话语背后是日日夜夜无怨无悔的付出,是一次次奔波和一年年伏案工作。和米玛卓玛一样,有太多的法官这样默默坚守着。

  “平凡亦堪称伟大,凡人亦堪当英雄!”或许,这句话可以为这组法官故事做一个很好的注脚!(法制网记者 席锋宇)

2020年重点城市间快递将实现2天送达

2020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700亿件,快递业务收入8000亿元,乡镇网点覆盖率由2015年的70%上升到90%。

北京原副书记吕锡文被控受贿1878万 获刑13年

被告人吕锡文以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百万元;受贿所得财物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法治中国建设(人民要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指引。

记者编辑心目中的法官:暖男、大拿、追梦

“平凡亦堪称伟大,凡人亦堪当英雄!”或许,这句话可以为这组法官故事做一个很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