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不灭的诗心不忘的情怀

2017-02-18 02:13  来源:检察日报  责任编辑:郭美宏
字号  分享至:

  最近几天,朋友圈都被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刷屏了。节目中多位具有古诗词素养的年轻学生被网友称赞“腹有诗书气自华”;尤其是上海16岁美少女武亦姝凭借深厚诗词积累和淡定稳健的发挥一举夺冠成为“网红”,更是提升了人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关注度。“中国诗词大会”以一股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在观众中引发了一阵“诗词狂欢”,激发了大家对古典诗词的重新热爱,甚至有人调侃:“赶快回家背诗词吧。”

  徜徉与古典诗词的营造的艺术世界,毋庸置疑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对酒当歌,曲水流觞,这样的审美崇尚,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品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诗歌盛行的朝代,捕捉时代的脉络。杜甫的一系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诗歌,更是提供了那个时代真实的社会写照:“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而他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更是成为千古名言。

  其实,古典诗词中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揭示,同样反映了古代诗人追求正义的迫切愿望。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看到官员往往自持身份与地位,不顾及老百姓的疾苦和犯人的死活,便怒作《歌舞》一诗:“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同为唐朝诗人的曹邺则在《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一诗中叹道:“狱吏相对语,簿书堆满床。敲枷打锁声,终日在目旁。”而宋朝著名文学家王炎亦在其代表作品之一《犬捕鼠》中借狗拿耗子之事来咏叹其时法治的腐败、缘由“黠鼠穴居工匿形,宵窃吾余频有声”,就此表达“绳以汉家三尺律”的迫切愿望。

  古代中国民间的纠纷的真实画卷,也在诗歌中得以描摹。苏轼曾在其《寄刘孝叔》中写道:“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讼事之繁由此可见一斑。爱国诗人陆游面对纷纭的讼事亦有同样的心境,其《秋怀》诗言:“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其《比得朋旧书多索近诗戏作长句》写得更加直接和形象:“庭下讼诉如堵墙,案上文书海茫茫。故人书来索文章,岂知吏责终岁忙。”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说得虽然绝对了,但于我个人而言,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那些正气凛然的作品,读来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更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正义的力量。辛弃疾《破阵子》中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殒身不恤,保家国平安的梦想深入骨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深刻写照。

  诗言志,无论是关注现实的家国情怀,还是审视内心的内心修为,古人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进行了酣畅淋漓的表达。白话文兴起以后的新诗写作,承继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并融合了西方自由诗的率性表达,但中国卓越的诗歌文化传统却总在人们心中荡起涟漪,掀起波澜。诗心不灭,情怀依然。(横舟)

缉毒“最强大脑”

作为一名缉毒数据分析师,甘科伟生前说过:“这一次贩毒我不抓你,不代表不知道你的存在,不代表永远不抓你。”

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孙鸿志一审获刑十八年

山东省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17日公开宣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原副局长孙鸿志受贿、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

问诊移动互联短板:移动互联当治“三条瘸腿”

“面对信息生产力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蓬勃兴起,法治建设也要积极适应、注重创新,善于利用新技术、想出新办法,不应只 ...

一个法律自媒体人的心路历程

有着共同的“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法律信仰,希望“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除人间之邪恶,守政法之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