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微信朋友圈里有人这样吐槽自己的春节:一个字“吃”,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不禁哑然一笑,想想自己竟也是大致如此,过年的年味儿似乎变得越来越淡。
年味儿,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仪式感,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这些年来,人们告别了物质困乏的年代,但精神上却没有与之相应地富足起来,在崇尚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同时,无暇再去顾及一些重要日子的仪式感。少了仪式感及其带来的精神抚慰,人们自然无法享受到节日的喜悦和幸福,便会产生“没意思,好无聊”、“过年与普通假期无异”的感觉。
记忆中,小时候过年不仅是可以吃美食、穿新衣,更难忘的是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民俗:早早地帮着父母置办各种年货,大年三十早晨起来跟着大人上坟祭祖、杀鸡放鞭炮,到了中午,父亲开始写春联,我们贴春联。大年初一开始,亲戚朋友互相拜年,相约一起看大戏,好不热闹。不能不说,那是庄重的仪式感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回忆。
当然,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传统的民俗文化仍然做得热火朝天。比如,大年初十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就有村剧团巡演京剧《金玉奴》,让村民在家门口免费看大戏,为新春增添喜庆气氛。也在同一天,河北隆尧县东良乡泽畔村也举办了非遗项目“泽畔抬阁”民俗社火游艺展演活动。这是一种集戏剧、杂技、舞蹈、美术、音乐为一体的民间游艺活动,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载歌载舞的表演,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仪式感,更使得传统文化习俗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时代在进步,过年过节的仪式感也早已不止局限在民俗文化,人们也在与时俱进中为节日仪式感增添更多新风尚,注入新元素。比如,对跑步爱好者来说,趁着过年跑步也已经成了颇有仪式感的事,他们纷纷在跑步软件中跑出了象征吉祥的“鸡”字和“福”字,跑出寓意发发发的“8.88”公里,等等。相信,这对他们来说也将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节日纪念。
除了节日,仪式感更是浸润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记得《小王子》中有一段小王子和狐狸的对话。“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狐狸答:“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是的,这一刻有了仪式感,它就将成为永恒。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借用元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的《京都元夕》中的两句诗“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惟愿在热闹与欢腾的氛围中,人们尽情品味生活的五彩斑斓。即使,我们没有古人“沐浴焚香,抚琴赏菊”的雅致,只要为生活添加一些仪式感,平淡的日子同样也会光华熠熠!
(蔡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