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后,我的家乡随处都可以看到晾晒的腊肉,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母亲腌制的腊肉。
小时候,进入寒冬后,母亲便会从菜市场买回几斤上好的五花肉,把它切成一个个两斤左右的长条,把盐炒一下,均匀地抹到肉上后,放进陶缸里腌上几天,待盐已渗透到猪肉中,便趁着晴天,用绳子穿过肉打个结,再分别串到竹竿上,放在屋檐下或阳光下晾晒。
望着挂在屋檐下一天天晒着的油光鲜亮的腊肉,香气诱人,我馋得直流口水,母亲便会割下一小块来让我们解解馋。吃饭时,母亲将炒好的腊肉摆在饭桌中央。大家围桌而坐,母亲夹起几块亮晶晶、黄灿灿的腊肉到我碗中,闻着诱人的香味,我赶紧迫不及待地吃上一口,肥肉油而不腻、软而不绵,瘦肉满口焦香。那美味,至今仿佛还停留在唇齿间。
过年了,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这才用刀切下一大块腊肉,用温水洗净,切片后在大铁锅里翻炒,待肥肉都被炸出油后,放入青蒜或笋丝,加上些酱油之类的作料,一会儿工夫,一盘香喷喷的腊肉就上桌了,腊肉的醇香在屋里一圈一圈漾开,弥漫在整个屋子。客人在推杯换盏时,如果有了兴致,还会划上几拳,大声划拳,大口喝着醇香的米酒,感觉平凡的日子也红红火火起来。
长大后,我成家了,便不能再每年都回老家过年,但母亲知道我喜欢吃腊肉,必定会腌制好许多腊肉,待我回去时,用一个大袋子塞得满满的让我带回,并叮嘱不太会做饭的我:“炒的时候配些青蒜或芹菜、冬笋,加些料酒,会更香。”
现在,虽然物质丰富了,食物的品种越来越多,但每次吃着母亲腌制的腊肉,我都会倍感幸福。那芳香四溢和充满细细碎碎的爱的腊肉,不仅满足了我的味蕾,也温暖了我的心。
(李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