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春节安保一线的报道①
“暗战”在茫茫人海中进行
记者实录北京反扒民警的16个小时
“叮铃铃……叮铃铃……”1月13日,一阵急促的闹铃声叫醒了正在酣睡的刘豪,他在床上挣扎了几下猛地坐起,关上闹钟,从上铺跳下来去洗漱。此时,闹钟的指针指向凌晨4时整。
5分钟后,刘豪洗漱归来,来到同宿舍室友小鹏床前,用力摇晃床铺,“起床啦,到点啦,赶紧去洗漱,还要去接师傅呢。”
1月12日出现场后,不小心感冒发烧的小鹏起床时显得有些挣扎。10分钟后,刘豪开车载着小鹏赶往天通苑。此时,他俩的师傅大磊也从睡梦中起来,告别正在熟睡的妻子和刚满一周岁的儿子,准备和徒弟们会合。刘豪开车一路往北,顺路捎上了师傅大磊和随警作战的记者。
刘豪、小鹏和大磊都是北京市公安局机动侦查总队行动一大队的民警。一大队负责打击北京市范围内的车扒犯罪。车扒犯罪主要包括公交车扒窃、轨道交通扒窃、长途车扒窃、远郊区县公交车扒窃。面广、线长、点多,种种难题都在考验着反扒民警的能力。
时间:6时至10时
地点:天通苑公交站、地铁站
每天坚持“抓早”,甘受瑟瑟冷风
从大队所在的南三环一路向北,横穿大半个北京城才到此次“抓早”(意为起早打击扒窃犯罪)的目的地天通苑。
“天通苑、回龙观、西二旗、黄村都是我们‘抓早’常去的地方。这些地方人流量大,大多是年轻人、白领,小偷就喜欢偷他们的东西。”大磊向记者解释。
凌晨5时,队员们开车行驶在路上,城市还未醒来。不到6时,探组抵达天通苑北。刘豪把车停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探组一行4人便开始进入角色。4人分散在天通苑北附近的几个公交站,开始了“抓早”。记者跟着刘豪就近来到了一个公交站。
“你就把自己当作普通上班族,别让小偷看出异常。”刘豪小声叮嘱记者。
隆冬北京,寒风肆虐,零下5摄氏度的气温里,公交站上的候车乘客都戴着帽子,裹紧外套,不停地踱步,四处张望等待公交车的到来。刘豪像乘客一样来回走着,眼睛却在候车乘客身上不断扫过。每当公交车进站,刘豪和其他乘客一样会去排队上车,只是轮到他上车时,他就退到一边立刻返回站台。
“上下车是扒窃犯罪的高发时段,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上下车上,这就给了小偷可乘之机。”刘豪向记者介绍。
“为什么每次公交车驶离站台时,你都会集中精力盯着公交车驶离?还要目送那么远?”记者不解地问。
“我在看车内的情况,刚上车时人多拥挤,小偷也会下手。如果我发现了,就让在下个站台的搭档跟上去。”刘豪说。
记者和刘豪断断续续交谈着,突然,他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猛一回头。记者随着方向望去,只见一行3人在看见刘豪后,赶紧转身离开。
“怎么了?”
“他们是惯偷,看见我在,不敢下手就走了。”
“他们在你身后,你都能发现?”
“我感觉有人在跟着我,一回头就看见了他们,估计是职业敏感吧。”
公交车来了一辆又一辆,公交站台的候车乘客也换了一拨又一拨。7时30分,大磊和小鹏来到刘豪蹲守的公交站台,他们两人也没发现异常情况。随后,探组一行进入地铁5号线天通苑北站。
刘豪和小鹏已经在一起搭档快4年了,两人之间很有默契。记者跟着小鹏在地铁站台尾部盯守,转眼间看不见了刘豪。“他肯定在车头。我俩基本不用交流,都会一人把守一个方向。”小鹏说。
一列列地铁驶进驶出,载着人们奔向各自的目的地。人们不知道的是,或许与你擦肩而过的那个人正是便衣反扒民警,在默默守护着大家的安全。
从站台尾部望去,到处是候车乘客。
“你怎么从这些人中识别出小偷?”记者问道。
“你一眼望去看见的是人群,我看见的却是一个个独立的人。要说特征的话,背空包的、穿宽松大衣的、四处张望的都要重点关注。”小鹏说。
时间一点点过去,探组一行也依次转战地铁天通苑北站、天通苑站、立水桥站。一早上,没有发现异常情况。11时,探组收工,开车返回大队。
时间:12时至15时
地点:机动侦查总队
为外地群众追回被盗手机,中午抓紧时间“补觉”
探组一行回到大队,已经快12时。匆匆吃过午饭,刘豪和小鹏便赶紧回宿舍补觉。
“补觉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不然到下午出现场时根本撑不下来。”大磊笑着对记者说。大磊会利用午休时间回队里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厚厚的黑眼圈显现出他长期处于缺觉的状态。
大磊领着记者来到他的师傅老李的办公室。推开门就看见老李正在给一部苹果手机拍照。“来得正好,快看,又为群众追回了一部手机。”老李兴奋地说。
原来,四川内江的一名群众在逛街时苹果手机被人偷了。通过追踪,发现该手机在北京某苹果专卖店维修。内江警方向北京市公安局机动侦查总队发来协查函,请求查找该手机。机动侦查总队民警第一时间赶到苹果专卖店找到了该手机。此时,老李正准备拍照后,给内江警方邮寄过去。
“一部手机可能不算个啥,但它里面的信息有时却是无价的。”老李说,“2016年至今,我们已经为群众追回53部被盗手机。”
对于刘豪和小鹏来说,午休时间总是那么短暂。14时30分,探组继续出发,前往地铁4号线北京南站。
时间:15时至20时
地点:地铁北京南站
坚持不懈抓现行,群众给予不断前行的动力
春运已经开始,大批群众踏上了返乡旅程。4号线北京南站的客流逐日增加。刚进入4号线北京南站,探组一行4人就被南来北往的人流冲散了。等记者找到小鹏时,他早已进入角色排在候车人群后面,眼光在人群中游走。突然,他眼光变得极为犀利,盯着前方的一个男子看了两秒,随后,眼光逐渐恢复正常。“不是。”他像是在喃喃自语,也像是在告诉记者答案。
一列列地铁驶进驶出,小鹏盯着人群进进出出,不敢有一丝松懈。
“这样盯人很无聊吧?”记者问道。“没遇到小偷是挺无聊的。但我站在这里就是对小偷的震慑。那些惯偷看见我就不敢有动作。”小鹏坚定地说。
19时许,刘豪找到我们。很显然,他那边也没发现异常情况。作为固定搭档,他俩分开时,肯定是一人守站台尾,一人守站台头。当他俩站在一起时,俩人的脸总是冲着相反的方向。“这是我俩的习惯了,便于我们及时掌握站台情况。”小鹏笑着说。
4号线北京南站的客流逐渐减少,刘豪和小鹏靠着墙稍微歇歇脚。每天重复这样的工作,究竟是靠什么在支撑?小鹏笑着说:“我第一次跟着师傅和扒手正面对战,经过一番厮打,我最终把扒手按在了地上。突然,周围几十名群众鼓起了热烈掌声。我一下子就蒙了。群众鼓掌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这就是我坚持的动力。”
“2015年7月,一名40多岁的妇女辛苦挣的330元在公交车上被偷了。她不识字,哭着报案。当我抓住小偷,把330元交给她时,她留下来30元,一定要把300元给我,被我婉拒了。”刘豪说,“这事对我影响很大。她绝望的、喜极而泣的表情都在推着我往前走。”说着,刘豪这个东北汉子眼眶潮湿,扭过头。
20时,一列列地铁仍呼啸而过。探组一行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虽然没有抓住小偷,但反扒民警站在那里,就是对扒手极大的震慑,巡走在各个站台,就是在时时刻刻守护着群众。
返队途中,民警告诉记者,大磊的师傅老李可不简单,北京“小偷界”一直流传着他的故事。老李、大磊、小鹏师徒3人又有着哪些精彩故事呢?敬请关注下期蹲点一线。(本文民警名字为化名)
(万广朋 中国警察网北京1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