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意见》的制定印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政法队伍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厚爱,给全国政法干警以有力鞭策和巨大鼓舞。新形势下,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政法队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建设一支优秀的政法队伍对依法治国有着怎样的意义?对推进平安建设又有怎样的深远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
建设优秀的政法队伍是依法治国人才保障的内在要求
记者:建设优秀的政法队伍对于依法治国有着怎样的意义?
张文显:建设优秀的政法队伍,是依法治国人才保障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其中,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是社会主义法治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在法治专门队伍建设中,以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为主体的政法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政法干警身处法治第一线,直接面对当事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法治观念、职业操守、办案能力、纪律作风直接关乎公共安全、社会公正、权益保障、和谐稳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主体感受和对法治的信任和信仰,直接涉及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基于政法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见》提出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建设优秀的政法队伍是实现良法善治的必然要求
记者:实现良法善治对政法队伍建设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意见》从哪些方面对此作出了部署?
张文显:良法善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精辟定型。徒法不足以自行。实现良法善治,有赖于德才兼备的政法队伍。
《意见》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履职能力建设、纪律作风建设、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等方面,对政法队伍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利益格局的巨变,新型案件、疑难案件、涉外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层出不穷,各类涉及民生问题和群体性利益的案件逐年增加,与人权和权益问题关联的诉讼也呈现攀升趋势。这就需要一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经历各种考验、具有清正廉洁品质和明辨是非理性的政法队伍,才能把良法善治落到实处,依法保障公民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司法案件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良善。
建设优秀的政法队伍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
记者:建设优秀的政法队伍对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张文显:建设平安中国,把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为平安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就是要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治理重点问题,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加强以执法和司法为中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有效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政法队伍和政法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力量,建设好、发展好政法队伍,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意见》从建设平安中国、维护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着力强调政法干警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危机处置能力,打牢高举旗帜、忠诚使命、执法如山的思想基础,并善于依法正确行使执法权和司法权。
政法队伍建设对法治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
记者:政法队伍建设将如何推进法治建设?《意见》对此有何要求?
张文显:法治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法治中国必然要求有一个成熟的、强大的法治职业共同体。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创造性地界定了现代中国的法治职业,把在党政法军机关、人民团队、社会各领域专职从事法治工作的人员均纳入法治职业的范畴。在法治职业共同体建设当中,以法官、检察官、警察为主体的政法队伍在法治职业群体中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宽,其整体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法治职业共同体的品质,也决定着国家的法治形象。所以说,政法队伍建设对法治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
针对这一特点,《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类执法司法人员岗位素质能力基本标准。不论是严格落实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健全符合政法职业特点的各类招录机制,还是加快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都是为了让高素质人才进入政法队伍,为法治职业共同体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张文显 记者 石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