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李永忠: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要坚守红线收复高线筑牢底线

2017-01-18 15:08  来源:中国长安网  责任编辑:黄琴
字号  分享至:

坚守红线,收复高线,筑牢底线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李永忠

  中央最近下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新常态”、“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的时代课题”、“新的历史使命”,这新形势下的“六新”,“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国政法干警为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重”在遵循规律,“要”在改革创新。为此,必须以坚守红线的努力,收复高线的拼搏,筑牢底线的决心,来遵循规律,改革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一、深入推进纪律作风建设,坚守纪律红线

  早在34年前的1982年,邓小平就意识到,“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做大的蛋糕分得不够公平,吏治腐败、司法腐败情况比较突出。主要原因是,这些年我们的纪律出了问题。所有违法犯罪,最先都始于违反纪律;这些年来,尽管各级都在强调关口前移,但是纪律关口我们都没能守住。

  新一届党中央面对“越演越烈”的腐败态势,下定了“关权入笼”的反腐决心,部署了“把纪律挺在前面”的战役行动,也就是果敢采取“反攻”。“反攻”就是由严肃纪律开始的。依纪治党是党要管党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党纪松弛的客观要求,还是党纪与国法分开的内在要求。

  通常来讲,我们的关口有3道,第一道是道德关口,是高线;第二道是纪律关口,是红线;第三道是法律关口,是底线。十八大后新一届党中央明确要求,坚守纪律红线,收复道德高线,加大改革力度,筑牢法律底线,为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提明了方向。

  全国政法系统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过硬”,在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中,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一手抓突出问题整改,一手抓长效机制建设。针对队伍中有的徇私枉法,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有的野蛮执法,特权思想衙门作风严重;有的纪律松驰,法制观念淡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下降等问题,在全系统开展了“增强党性、严守纪律、廉洁从政”专题教育,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加强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出台防防冤假错案指导意见,制定实施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记录、通报和问责制度,制定实施《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的若干规定》,通过信息化和“数据铁笼”规范执法司法流程管理,定期公开曝光干警违纪违法案件等,收到了良好效果。

  改革+执纪,才能真正深入推进政法队伍的纪律作风建设,坚守住纪律的红线。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纪律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令行禁止,把纪律挺在前面;必须坚持严在经常,管在平时,分系统修订完善纪律条令;必须坚持抓早抓小,攻势防御,处理好四种形态;必须坚持严肃纪律,严格执纪,解决多年来管党治治中存在的“宽松软”问题。为此,《意见》围绕这些方面作了明确细致地规定,提出一系列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的政策措施。同时,针对容易滋生执法司法问题的领域、环节,加大改革力度,强调完善权力约束监督机制,“合理分解、科学配置执法司法权”。

  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收复道德高线

政法队伍既是党政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必须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政法队伍中有的思想滑坡,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高;有的党性不强,忠诚度不高;有的就案办案,大局意识不强等问题,近年来,中央政法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举办全面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每两个月通过网络视频举办一次全国政法干部学习培训讲座等,加强政法领域意识形态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引导。这些,都对确保政治过硬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4月11日,中央纪委机关报上有一段话:“全面从严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是一个长期过程,现在仅仅是一个开端。三年来,31个省区市都有省部级领导干部受到执纪审查、纪律处分,形成了有力震慑。”十八大以来,为防止“灯下黑”,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创新组织制度,强化自我监督,以坚决的态度清理门户。中央纪委机关共处理38人,其中立案查处17人、组织调整21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处分7200余人、谈话函询4500余人次、组织处理2100余人。

  政法队伍是一支大队伍,肩负的责任重、掌握的权力大、面临的诱惑多,加之司法腐败是全球公认的突出问题。十八大以来,各级政法机关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一批高级政法领导干部落马,一批基层的害群之马被清除出政法机关。

  显然,仅靠纪律法纪查处是不够的。36年前,邓小平就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既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铸就政治品格,培育职业精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感召力;更要以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改革+教育,才能真正深入推进政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收复道德的高线!政法领导干部特别是政法主要领导干部的身教胜于言教;好的思想政治建设,离不开好的载体。

  为此,《意见》强调围绕总任务,把握总要求,坚持“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特别提出“完善政治轮训制度”“探索建立政治督察制度”“分类健全职业道德准则”“完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就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干警思想政治素养搭建了一系列载体。相信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恢复并重建道德高线,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是完全可期的。

  三、依靠制度力量,筑牢法律底线

邓小平在“8.18”讲话中,归纳了制度建设的三个重要论断:一是制度有四性:“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二是制度分好坏:好制度可以有效约束人性的弱点,坏制度可以膨胀人性的贪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三是制度最关键,“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可以清楚看到: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刚上任两个月,就下定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反腐决心;一年后,明确了“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的政改目标;2015年1月做出了“制度治党”、“重构政治生态”的战略规划。

  习总书记深刻认识到领导制度的核心,就是权力结构;组织制度的关键,就是选人用人体制。为此,中央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机制”,“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更尖锐指出:“我们国家无论在体制、制度上,还是在所走的道路和今天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境遇,都与前苏联有着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弄好了,能走出一片艳阳天;弄不好,苏联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之前,我国的政法体制及队伍建设,也基本沿用的是苏联模式。反思政法队伍中发生的违纪违法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法司法权越出了制度的“堤坝”,造成公器私用。随着完善司法责任制等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目前,对执法司法权监督正处于新旧体制交叉磨合期。信任激励不能代替严格监督,否则,信任就会变成放任,监督就会变成监牢。因此,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的根本性建设;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筑牢法律底线,才能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

  改革+制度,才能真正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筑牢法律的底线!

  因此,在坚持党管政法的前提下,必须按照《意见》要求 “完善权力约束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构建权责清晰的执法司法责任体系”,“统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制约政法队伍建设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难题”。只有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机制各项改革,才能“促进政法队伍长远发展”、“增强政法队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通过监察体制改革,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两项改革都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都与建设高素质的政法队伍息息相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制度反腐专家)

相关报道

当婚期遭遇春运 铁警魏姮:旅客平安是最美婚纱

天津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民警魏姮选择了用对平安的执着与坚守承诺爱的誓言。她说:“旅客平安是我最美丽的婚纱。”

武钢原董事长邓崎琳涉嫌受贿5539万元案一审开庭

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18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崎琳受贿一案。

互联网犯罪手法翻新隐蔽性高 取证定性难如何破

网络新型犯罪手法多、隐蔽性高、受害面广,成为影响互联网安全的一个毒瘤。

钟时剑:有剑的锋芒 也有花的芬芳

法不容情,但法外有情。作为公诉人,她知道,每一起刑事案件,对当事人来说都是命运的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