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中国长安网  >   新媒体  >  微信

【重磅】如何正确处置涉警舆情?郭声琨教你四招!

2016-12-23 09:50  来源:长安剑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原标题:【重磅】如何正确处置涉警舆情?郭声琨教你四招!

  年底,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自媒体,都乐于用“大事盘点”来总结这即将过去的一年。然而,有一类事件却盘点不完,这就是“涉警舆情”。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是涉警舆情“盘点不完”的原因,警察时不时要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个开放的社会欢迎理性的舆论监督。不分青红皂白、不看事实真相、不顾是非曲直的质疑、谩骂、臆造,不是舆论场应有的样子。

  但有的时候,涉警舆情就像失控的洪水。那么,怎样才能从容面?

  21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全国公安机关新闻舆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给各级公安机关处置涉警舆情事件容易出的问题诊了脉,开了方子。郭部长表示,对于发生的涉警舆情事件,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及时调查、及时处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着力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要依纪依法处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对恶意炒作、抹黑诋毁的,要旗帜鲜明、依法查处,切实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和执法权威。

  今天,长安君为小伙伴解读郭部长“开出的方子”。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今年10月,江西永修一名民警被凶手连刺数刀身亡,舆论场一度说杀手行凶动机是“为了报仇”;8月,山东省临沂市准大学生徐玉玉因近万元学费被骗走,心脏骤停死亡,舆情质疑派出所民警不作为、消极应对;6月,一民警盘查两名女子身份证件时存在不专业行为,但该事件立刻掀起风暴,所有的批评向整支公安队伍砸过来……

  (徐玉玉案发生后,8月23日,临沂公安部门成立专案组,全力侦破此案;8月28日,犯罪嫌疑人悉数到案)

  为何消息在传播过程中会走样?涉警舆情发生后,网络推手添油加醋地炒作,再加上二次传播带来的信息失真,以讹传讹的现象并不罕见。

  化解汹涌而来的舆论压力,最好的办法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不仅是民警办案必须坚持的原则,同样也是涉警舆情处置环节的智慧。让民众认识到,网络流传的“事实”未必是事实真相;而事实的真相,需要公安机关像福尔摩斯一样拨云散雾。在没有确切“原因”和“结果”的情况下,消息不能凭主观想象急忙公布,否则次生舆情会立刻赶到。相比原生舆情,次生舆情来势更快、威力更猛。

  上述事件都曾引起不同程度的质疑,但最终得到化解,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公安机关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在法律框架内做好调查工作,并公布实际调查情况。这些事件的结果表明,江西被刺警察与杀人嫌犯并无过节,杀手本身罪行累累;徐玉玉案引起警方高度重视,仅10天后凶手全部落网;虽然警察队伍中存在个别“害群之马”,但这支队伍里,好警察占绝大多数,依然值得期待和信任。

  及时调查、及时处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着力做好解疑释惑工作

  处理涉警舆情事件,不仅要把真相公之于众,而且要把握时间节点,第一时间回应民众所关心的问题。

  每每涉警事件曝光,人们总有在第一时间获知事件真相的冲动。如果权威信息无法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的制高点,那么就等于给小道消息、谣言创造空间,而人们可能“饥不择食”。长安君注意到,这几年,全国各地的公安机关发布案情通报越来越频繁,方法就是,用简短的文字描述出案件进展情况,然后通过微博、微信等形式发布出去。这种方式关键是快,能在第一时间满足人们对事实的认知需求。

  怎样做到“三及时”?怎样做好“解疑释惑”?长安君觉得,一旦发生可能引起舆情的事件,要坚决按照“三同步”原则迅速表明态度,根据网民对事件的关注热点“对症下药”,积极调查、及时处理、迅速回应社会关切,力图在法律、道义、舆论层面达到最佳效果。

  (案发后,专案组在河南警方的大力配合下,4月7日在河南省许昌市将涉案男子李某抓获)

  举个例子,山东徐玉玉案、北京颐和酒店女子神秘遇袭这两个案件中,无论是案件侦破方面,还是舆情处置方面,公安机关的做法都是可圈可点的。在徐玉玉案的舆情处置上,每当案件进展到关键节点时,当地公安机关都能够及时站出,为民众解疑释惑;嫌疑人落网之后,公安机关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在颐和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中,为消弭网络上的猜疑和不解,北京警方迅速行动,及时侦破案件,以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安全感”就在身边。随着这两起案件的告破,舆情危机也得以成功缓解。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涉警舆情中,“快”,值得细细体会。

  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要依纪依法处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任何一个行业、系统,都有“害群之马”,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国家有数百万警察,保证这支队伍毫无瑕疵,难度可想而知。专业素养不足,问题处理能力不强,权力寻租,野蛮执法……这是这支队伍曾出现过的问题。

  对于“害群之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郭部长给出答案: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要依纪依法处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长安君觉得,当个别状况发生时,关键在于是否客观公正、是否坦然面对和快速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人民警察的正义形象,来自人们的信任。“坏事发生只需两三天,形象修复何止两三年”。这种信任来之不易,所以,需要维护好民众的合法权益,需要有坦荡的胸怀和勇于揭短的勇气。

  处置涉警舆情事件,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几年,公安部全面推进“从严治警”,其实是从根源上肃清危害人民警察形象的害群之马。从严治警的努力,必能锻造出一支公安铁军。

  对恶意炒作、抹黑诋毁的,要旗帜鲜明、依法查处,切实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和执法权威

  前不久,一则囧新闻进入视野:黑龙江的一个网络主播为自我炒作,竟“直播报假警”。视频中,他拨打温州110电话,戏谑调侃,干扰110工作人员正常工作。了解情况后,温州市公安机关果断出手,将其依法刑事拘留。

  为何这种直播有市场?长安君觉得,它迎合了一部分网民“仇官”、“仇警”的心理。这种心理,在涉警舆情中并不罕见,一些人恶意炒作“警察打人”,抹黑诋毁警察形象,既发泄私愤,又迎合了“大众口味”,赚取点击量。

  举个例子,今年四月,福建漳州一名女警用高跟鞋打伤小区保安。一时间,这起“警察打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然而,后来曝光的资料显示:该女警是殉职警察的遗孀,工作敬业,在窗口服务岗位每年都能得到好评。而涉事保安因言语粗鲁,曾多次被小区业主投诉。而事件的起因,是保安辱骂该女警“克夫”……事后,这名女警被依法免职。但这件事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很多事情,远没有标题、照片、没头没尾的小视频所表现的那样简单,在鱼龙混杂的舆论场之中,人们应该具备“判断力”。

  同样值得思考的问题还有:对警察抱有成见从何而来?长安君觉得,这是因为警察处于与民众打交道的第一线,摩擦、口角、误解交织在一起,长此以往,警察慢慢变成社会矛盾的出气口。

  那么,对于网络炒作、散布谣言的行为,应该如何处理?“要旗帜鲜明、依法查处,切实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和执法权威”。这意味着,各级公安机关更要敢于亮剑,不能纵容。这样既是维护法律尊严,也是维护民警正当权益和执法权威的需要。

  舆论,关乎人心向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安机关面临空前开放、高度透明、全时空监督的舆论环境。处理好涉警舆情,事关法律尊严,事关民警的执法权威。冬至开出这四个“方子“,让我们充满温暖和信心,春天不会远了……

  本文作者有:崔成有,赵亚涛,张明,陈帅,赵焱,刘一帆,杨文礼

铁总回应"最难抢票年":一票难求缓解

铁路方面表示:随着高铁运力持续提升,列车开行结构不断优化,以及旅客出行习惯的改变,旅客发送量大增,更多人能回家过 ...

全国首宗跨省废弃物损害环境案:多被告被判修 ...

该案是河南省第一起涉及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也是全国首例涉及跨省固体废物运输的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新"法"治乱象:2016,你的生活因它们而改变

2016年即将过去,回顾过去一年,又有很多新的法律法规出台、施行,规范着你我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乱象”。

爸爸陈清洲

陈清洲有很多称号:“亮灯警察”、“最爱帮助人的警察蜀黍”、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2016央视年度法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