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朋友圈里充斥着的各种养生谣言让人解释到面部肌无力,腰酸背痛不去医院,非要去街头养生馆,高血压不吃药就认准各种偏方,小编刷着爸妈的朋友圈感到满满的心塞。
近日,国家卫计委联合九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 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都在“及格线”以下,建设健康中国亟待提升公民健康素养。
爸妈朋友圈十大谣言
第10大谣言:
谣言:小龙虾经基因改造而来,用于处理尸体;且生长于污水中,重金属超标。
真相:小龙虾原产于美国,有上百年食用历史,虽生命力顽强,但更喜欢清洁的水体。美帝替日本人喊冤,小龙虾的发源地在美国德州,人家每年还有小龙虾节呢!
第9大谣言:
谣言:啤酒喝白酒混喝?会加速酒精在身体内的渗透,容易引发肝癌!
真相:饮酒本事就是诱发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过量饮酒对肝脏的损伤几乎是不可逆转的,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是由酒精摄入量和人体自身的分解能力决定的,只要你少喝酒,多锻炼,肝就健康了。
第8大谣言:
谣言:某快餐企业使用速成鸡,每只鸡都有6个翅膀8条腿。
真相:这图p得没毛病,毫无ps痕迹啊!我一个做美工的表示很汗颜!如果真有让鸡长6个翅膀8条腿的技术,早就拿下诺贝尔生物奖了。
第7大谣言:
谣言:橙汁饮料色素超标,对人体有害!
真相:实验只能证明面巾纸这类的物品对色素具有吸附性,并不能说明饮料中色素吨量的多少,更不能说明饮料中的色素影响健康。并且,人工色素本身就比天然色素分子小,较容易被纸巾吸附,颜色也更明显。胡萝卜汁也可以做这个实验,亲测有效。
第6大谣言:
谣言:麦苗汁能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并且能治疗癌症,是治疗癌症的偏方。
真相:麦苗不仅能治癌,还能智障。酶是人体内生化反应的必需品,小麦苗中的酶生吃进入人体会被消化液分解,对人体无法发挥作用。所以生了病还是速到医院就医吧!要相信科学。
第5大谣言:
谣言:XX牛奶被检测出致癌物超标140!
真相:这是2011年的报道了。再不要为了阅读量把历史当新闻,制造恐慌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陈君石院士说:饲料中的黄曲霉素B1确实是强致癌物,但是转移到牛奶中的黄曲霉素M1时,毒性已经大大降低,致癌强度远远不如B1,可能是上百倍甚至更大的差距,公众不必过于惊慌。而且M1如果超标140倍,牛奶只能是一盒固体了!
第4大谣言:
谣言:用塑料袋做大米。
真相:视频的拍摄是真实的,制造过程也是真实的。但这是生产塑料造粒工厂的生产工艺,视频里的机器就是造粒机、水箱和切粒机,整个一条造粒流水线。该出产的颗粒多提供给鞋厂做鞋跟或者塑料包装,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吃进肚子里的大米。
第3大谣言:
谣言:不法商贩往螃蟹里注水增重,损害消费者利益。
真相:所谓的“注水螃蟹”其实是一则流传多年的谣言,早已被多地工商部门锁定为虚假消息。蟹类产品甲壳内的组织吸水性很差,如果注入液体,螃蟹体内环境渗透压会产生剧变,脏器要么失水要么吸水,都会导致螃蟹在十几分钟内迅速死亡。死螃蟹价格是活螃蟹的五分之一,蟹农要干注水这事还不得亏死。
第2大谣言:
谣言:商家为了防腐保鲜,居然用甲醛浸泡娃娃菜,吃了就致癌。
真相:之前市面上确实有一些不法商家用微量的甲醛溶液浸泡娃娃菜,我国在2011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明文删除了原本可作为食品加工助剂的甲醛。在大型的正规蔬菜市场能更好的保证蔬菜的新鲜安全;同时我们利用浸泡清洗蔬菜的方法可以去除蔬菜中大部分的农药残留再加热食用,按照正常人的食物摄入量,根本不可能中毒,更别说致癌了。
第1大谣言:
谣言: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种出来的!
真相:大多数无籽水果的生产都不需要人工使用植物激素,使用的情况下也受限于过量使用会导致植物异常的生理特性。何况植物中自然产生的植物激素原本就不少,食用它们也并没有表现出健康危害。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无法互相替代,避孕药无法让水果无籽,植物激素也无法调节人的生长发育。
对健康的“无知”和“误知”
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被称为健康素养。
2016 年11 月,安徽六安70 岁的李大爷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早在七八个月前,医生就已经明确给出可能“肾衰竭”的诊断,并建议他立即进行透析治疗,但李大爷不信,反而听信街头一家理疗店的推销,做了几个月的红外线理疗,结果病情转危,险些丢掉性命。
记者采访了解到,像李大爷这样明知自己有病却不肯接受正规治疗的群众不在少数,“小病拖大、大病拖炸”在基层很常见。专家认为,群众对健康常识认知水平低、健康行为素养差,是目前疾病高发、医药费支出日益增加的原因之一,“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让我国背上了沉重的医疗负担。
我国从2008年起启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并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对公民健康素养进行评估。评估表明,10个人里面只有1个人具备基本健康素养,与此同时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分别达3亿和1亿。
2014年8至12月,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开展了全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 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45%,这意味着在15~69岁人群中,每100人仅有9.45 人具备基本健康素养,了解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内容、具备基本的健康技能。
国际自我保健基金会组织编著的《中国自我保健蓝皮书(2015-2016)》中也提到,中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由2003年的123.3‰上升到2013 年的245.2‰。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目前据估计这一数据已超过3亿。慢性病死亡占中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上升至85%。慢性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开始侵袭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专家认为,公众健康素养较差主要体现在“无知”和“误知”两方面,这导致一些人遇到健康问题时会在两种极端心态间摇摆:要么讳疾忌医极力回避,不接受治疗;要么极度恐慌如临大敌,盲从各种谣言、广告、偏方,上当受骗。
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科主任王国平告诉记者,在农村,许多留守老人文化程度偏低,健康意识薄弱,患了高血压之后竟然以为吃几次降压药就一劳永逸了,擅自停药或用保健品代替药品,导致脑卒中高发,致死致残率很高。
“伪健康”信息广泛传播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长期关注公众健康素养问题,他认为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必须创造支持性环境,即让人们更容易获取、理解、使用健康信息和卫生服务,因此健康传播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公众面临着新媒体时代健康信息鱼龙混杂、被大量“伪健康”信息误导的困境。
记者查阅腾讯微信辟谣中心发现,近期广为流传的19 条热门谣言中有15 条与健康有关。如“吃到这个你就死定了!别知道太晚,赶紧收藏!转发到亲友圈!(食物相克图表)”“吃了一口西瓜,一家人阴阳相隔,大家千万要小心!”“幼儿园都发通知了,喝它=白血病!”“死于酸性,活在碱性,为了你爱的人,值得一看!”……
是!不!是!很!眼!熟!
“科普根本跟不上假消息的传播速度。”春雨医生新闻总监顾小波说,从2015 年起,春雨医生邀请知名医生在其平台上发布热点医学健康常识,然而面对汹涌的谣言,他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因为假消息总是写得通俗直白、耸人听闻,而科普总是冷静客观,很少说绝对怎样。比如假消息经常说不要吃某种食物,会得癌症,但真正的科学不会有这样简单粗暴的逻辑。信息泛滥的环境下,冷静客观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难以对公众行为产生强有力的导向。”顾小波说,目前有一些平台在坚持做医学科普,但由于是公益性质的,没有广告收入,推广力度不大,与此同时他们的对手“伪健康”十分强大,特别是一些保健品厂家和不规范医院用大量广告支持谣言,“洗脑”了一大批公众。
“伪健康”还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很多医生向记者反映,拿着网上的“处方”要求医生开药的患者比比皆是,而更让医生头疼的是,不少患者听信一些广告和谣言,认为某种疾病很容易治疗,一旦治疗效果不好就向医生发难。
谣言甚至波及大众媒体。2016 年,安徽某都市报的“丢肾”事件报道和山东某电视台“产妇肚内留有纱布”的报道都曾让舆论哗然。“一方面是由于媒体从业人员自身常识匮乏,缺乏理性判断,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谣言爆炸式的传播效应,让媒体不自觉陷了进去。”傅华说。
“不能让谣言占据公众的认知。”专家认为,要实现到2020 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 年降低10%的目标,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今后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引导公众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需要建立一个权威的健康信息平台,并且广而告之。”顾小波说,魏则西事件给公众敲响警钟,也让健康科普工作者反思。事实上很多健康常识、医学知识都是可以查到的,但是老百姓看不懂文献,又习惯了被动接受信息,因此很容易被无孔不入的非法广告或健康谣言“洗脑”。他建议将疾控、医院、科普平台、权威媒体的相关信息整合到一个权威的健康咨询平台上,让公众能够便捷地获知正确的健康信息。
对于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为什么有人根本不信,但有人坚信不疑?你选择怎样对待这些信息?你爸妈呢?你的健康素养及格了吗?欢迎留言进行讨论!
来源|新华网(ID:newsxi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