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逝而众人哀”。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院长遽然离去,甚至没来得及与他深爱的这个世界道别。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的人,有他的领导,他的同事,他的学生,他接待过的案件当事人,慕名而来的律师,甚至还有许多素不相识、仅仅为他的演讲、文章所感召的人。
“一人逝而众人思”。两年后的今天,这位在法官和律师等不同职业群体中以及在中国司法改革的浪潮中产生超乎寻常影响的“一个最可敬的法律人”,再次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怀念!
鼓励我勇攀少年审判改革高地
2008年6月,邹碧华来到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任职,直至2012年11月赴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当时,还是研究室主任的我,有幸见证了他生命中最丰富多彩和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从而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尤其是,2012年8月的一次谈话,改变了我工作重心,成为我审判调研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也成就了我到少年审判战线后再创佳绩的梦想。
2012年8月21日,邹院长突然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说道:“你能不能换个工作岗位,去一块新的高地攀登?”已经十分熟悉和热爱调研工作的我,早已把它当作事业孜孜不倦地去不断追求,创造出了连续四年中标最高人民法院重点调研课题等累累硕果。这块高地已经坚守了多年,难道还有另一块新的高地?于是为难地说:“我还是在研究室留守吧,换个工作岗位不一定能做好。”
邹院长看出我有畏难情绪,便说道:“调你去少年审判庭工作,那是中国大陆少年司法的发源地,将近三十年了,还有努力开拓创新和继续发展的广阔空间,那里更适合你。”又说:“人们可以不知道院长是谁,但不能不知道少年法庭!”话里话外透着对少年司法前景的自信乐观,让人似乎多了些底气。
经他这么一说,我顿时觉得,把我调到少年审判庭工作变得非常神圣而任重道远,不禁眼前一亮,欣然受命。
2012年11月2日,在邹碧华即将赴任上海高院副院长前,我院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根据会议安排,我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提出“以审判工作为中心,在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上下功夫”等五点设想。我的发言受到邹院长充分肯定,这给我一名少年审判战线的新兵以莫大的鼓舞和激励。真的没想到,这也竟然成为他对我的最后一次评价。
激励我探寻少年审判改革之路
我们在研究邹碧华现象时发现,他的“公正为民、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崇法尚德”精神十分丰富,其中,聚焦改革和勇攀高峰几乎涵盖了“邹碧华精神”主要领域,需要我们去挖掘,从而触动着我的心扉。
我来到少年审判庭工作,正值纪念少年法庭成立三十周年活动筹备阶段。于是,我遵循邹院长改革思路,对少年审判三十年改革探索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在法学类核心期刊《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上发表文章。三十年来,少年审判工作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专业创新和成果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地方特点的少年审判改革之路,全国法院少年审判工作人员为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得2009年少年法庭成立二十五周年的时候,最高人民法院于11月在上海召开少年法庭工作座谈会。为配合会议召开,邹院长提出我院需要出版一本以长宁区法院名义撰写的理论专著。当时,我还在研究室工作,根据组织安排,与少年庭共同研究分头落实,完成了由邹碧华任主编的《少年法庭的创设与探索》一书。该书于同年10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成为大会难得的珍贵资料。
邹院长“学者型法官”气质,在法律界有口皆碑。博学谦和的学者风范、果断坚毅的领导才能,以及宽容真诚的人文情怀,在他身上和谐地共存,他是我们谋事创业的典范和楷模。
策励我研究少年审判改革难题
《从优秀到卓越》是邹院长曾经推荐要求发给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学习的一本书。全国律协副会长吕红兵说过“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照着他描绘的方式,继承他的思想,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去尽力做些什么”。这书、这话对我后来研究和探索少年审判改革思路和路径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司法改革中,提升法官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是重头戏。法官职业的专业化取决于机构专业化。如果没有专业化机构,何来专业化法官?
三十年,人生一道坎;三十年,工作一面镜。研究发现,中国大陆少年审判在经历了三十多个不平凡的春秋之后,在少年审判改革与家事审判改革齐头并进发生交叉和重叠之际,该向何处去?该亮什么剑?是目前少年审判改革已经到了十字路口面临方向性选择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少年审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倒退,需要通过加强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向长久化和专业化的方向推进和发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和适应了少年审判工作,我主办的一起少年刑事审判案件,于今年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我所带领的团队——少年审判庭今年荣获“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称号……我在少年司法改革研究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以此告慰当年鼓励、激励和策励我在少年审判工作中不断前进的邹碧华同志!(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