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如何专业有效地帮助事件中的孩子,加强专业支持,将事件对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近期,中关村第二小学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日前,该校发表声明说:对该事件的发生,我们深深自责;对该事件给学生及家长带来的伤害,我们深表歉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
而对每个家庭来说,孩子能否健康安全成长,直接关系到这个家庭的幸福感。我们都希望也都在努力为我们的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特别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之间的相互冲突行为并不罕见,不是中国独有,也不是某个年龄段独有。
至于孩子们相互之间的冲突行为如何定性,是欺负、欺凌还是暴力,是开玩笑还是恶意攻击,如何来判断?是以身体伤害为标准,还是以心理感受或者心理伤害为标准?从法律上说,迄今为止,我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共识。但是在判断和处理类似事件时,笔者认为有几个原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是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也就是不能以成年人包括家长的情绪感受代替孩子的情绪感受,成年人要能够“蹲下来”,站在孩子的立场,认真倾听孩子的真实感受,不刻意回避,也不无限放大,把事情处理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二是谨慎定性,不要轻易贴标签,也不要掩盖事实真相。每一个发生在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冲突行为,其成因都是不同的,而且每个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和内在的心理状况也不同,对同样的行为,不同孩子的感受很可能完全不同,不同孩子对于受伤害的感受也有天壤之别。而且双方都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尚未发展出足够的同情心和控制力。所以,笔者认为在继续加强对如何科学“定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专业有效地帮助事件中的孩子,加强专业支持,将事件对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要加强对学校、家长的专业指导,使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陪伴者,能够用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增强孩子的内在力量,同时有能力指导孩子的交往行为,最大限度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代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