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重庆平安建设步入法治化轨道

2016-12-16 08:28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创新驱动做强三基

  重庆平安建设步入法治化轨道

  近年来,重庆市坚持以“大平安”为统揽,以“大综治”为平台,以创新为驱动,做强“三基”建设(强化基层建设、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素质),坚持法治引领,推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法治化轨道上有效解决,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了全市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今年1月至11月,全市刑事立案同比下降9.9%,8类主要刑事案件在连续4年下降的基础上又同比下降7.5%,尤其是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抢夺、抢劫、盗窃机动车、入室盗窃案等分别同比大幅下降。初步统计,3年来,全市上下实施了5000余个“三基”建设项目,特别是投入24.8亿元用于技术装备建设,有效改善了基层工作条件,提升了基层实战能力。

  增加的是刚性投入,降低的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直接指标,这一组对比强烈的数据,凸显了3年来重庆平安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

  创新

  深化平安建设新动力

  “装上这个门禁,好得不得了,现在那些认不到的人再也不能到处乱窜了。”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合建社区居民冯大爷激动地说。

  李家沱合建社区住房老旧,容易失窃。但从自装上智能门禁系统后,小区治安环境有了根本转变,保持着零发案率,大大提升了群众安全感。

  据悉,智能门禁系统是巴南打造的“科技护城墙”防控体系中的一张“网”。该系统运用智能门禁将一栋栋单体楼和一个个物业小区防控起来,织密了镇街和社会治安防控网。

  今年以来,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县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注重用创新织出一张守护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平安“网”。

  “猫鼠同步”是涪陵区公安局借助“天网工程”,创新推行的图侦作战模式,在打击犯罪、综合防范、便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成效。今年9月,涪陵被批准为全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城市。

  “要针对突出问题和短板,深化和创新综治工作,以此为基础推动整个社会治理创新。”近日,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学普在垫江县检查调研政法平安建设工作时说。

  除了强调方法手段创新,重庆还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将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形成合力,推动了平安建设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市委常委会每季度专题研究一次平安稳定工作,在重庆已形成制度。在以上率下、示范效应的推动下,全市各区县党委常委会形成了每月或每两月专题研究平安建设、不定期分析研判平安稳定形势的制度。平安建设大事合议、难事快议、组织保障有力有序,全市上下形成了高位推动、强力保障的党政主导平安建设新格局。

  如何让各级领导干部把平安建设的责任担在肩上?重庆市陆续出台若干重要规范性文件,形成一系列制度体系。从最初试行的《平安重庆建设领导责任制暂行办法》到《重庆市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规定》,明晰各级各部门对平安建设的领导责任。《关于加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意见》《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等系列重要文件明晰了各级各部门责任。

  为解决重大涉稳事项预知预警和主动处置的问题,重庆建立了涉法涉诉涉稳信息综合研判机制,实现舆情收集研判、交办督办、处置反馈一体化运行。

  在这个机制的统筹下,2014年初针对部分民办培训机构引发不稳定问题,各部门信息共享、整体联动,出台了《重庆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审批多头、监管缺位的问题。

  三基

  创新社会治理着眼点

  距重庆市彭水县城37公里的郁山镇镇政府大楼前,新建的郁山派出所、司法所、中心检察室、法律服务所和消防中队分列在办公大楼两侧。

  《法制日报》记者在郁山派出所看到,该所已实现办案区、办公区、生活区分设,设有涉案财务保管室、基础信息采集室、询问室、讯问室等,其中,基础信息采集室还装有目前最先进的信息采集设备,可现场采集指纹、脸谱、DNA等公安要求的所有基础信息且自动生成电子文档。民警在大山里办案也用上了之前城市才有的“高科技”手段。郁山派出所教导员吴成均欣喜地说:“我们基层干警是政法综治三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基层不牢、基础不稳,那么创新就成了“空中楼阁”。刘学普说:“抓基层打基础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

  2013年,重庆创新提出“做强区县、做实镇街、覆盖村居、形成网格”的总体思路。近年来,重庆更是把加强“三基”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战略性、先导性工程来谋划和推进,一年一个主题,形成“人往基层配备、财物向基层倾斜,能力在基层提升,工作成效在基层检验”的良好导向。

  重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副主任文天平介绍,3年来,全市恢复或新建标准化派出所888个,基本实现了“一镇街一所”的目标。建成42个派驻检察室,规范化建成1000余个乡镇街道司法所,并在乡镇街道全部设置政法书记、综治办主任,在村居设置综治专干。同时,普遍在乡镇街、社区(村)建立治安巡逻队,并由财政资金采购一大批统一标识的治安巡逻车,在城乡形成了群防群治“天网”。

  今年是“三基”建设的提升年,重庆市综治办重点部署了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工作手段信息化、平安创建社会化、基础工作精细化四项任务,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们把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三基’工作的重头戏,建立健全‘网格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服务管理机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对各类矛盾和问题主动发现、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刘学普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全市城镇社区已实现网格化全覆盖,共划分基础网格7.7万余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6.7万余名。

  法治

  平安建设的引领保障

  “四中全会后,在依法治国的方略下,市委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作出重大部署,我们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对平安建设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刘学普要求,把法治思维作为重庆平安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引领、规范和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作为推进政法工作的基本遵循,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社会治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重庆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袁勤华说。

  针对老上访户缠访闹访、涉法涉诉信访终结、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管控等当前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重庆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入手,推动这些问题在法治轨道上有效解决。

  为解决部分地区一度突出的“医闹、校闹、堵交”等问题,重庆坚持依法处置,出台了《关于依法处置堵交、校闹、医闹等突发事件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通知》等文件,切实规范了正常信访秩序。

  因与承包土地的种子公司产生流转经费问题,南川大观镇铁桥村45户居民曾多次到村委会“讨说法”。村干部建议居民去村里的“法律诊所”咨询。在“诊所”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建议下,他们将该种业公司告上了法庭。意识到不利的法律后果,该公司主动与当地居民协商,及时支付了有关费用,问题迎刃而解。

  “这种麻烦事情,我们拿他没得办法。”该村村委会主任说,还是法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目前南川区已建立23家“法律诊所”,调解纠纷800余件,辖区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的比例增加20%以上。

  重庆坚持改革和法治双轮驱动,重视法治宣传教育,提升了社会治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平安建设步入法治化轨道,纵深发展,渐入佳境。(本报记者 吴晓锋 本报见习记者 战海峰)

相关报道

居住证制度实施一年,相关公共服务落实如何?

《居住证暂行条例》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目前,至少已有21个省份出台或修订相关居住证实施办法与条例接轨。

云南原副书记仇和受贿2千多万 判处14年6个月

仇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及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索取他人财物2433.98万元。

2016电信诈骗案治理:破获案件9.3万起

2016年前10个月,全国共破获电信诈骗案件9.3万起,收缴赃款赃物价值人民币23.8亿元,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8.7亿元。

无怨无悔的第二职业——警嫂

我无悔嫁给了一名身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警察,更无悔成为一名警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