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49800元,回报450万元,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成员相信自己就是下一个百万富翁。和以往传销不一样,这样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拉人头”式传销,不限制人身自由,不吃大锅饭,不打地铺,利用“注册公司”作为外衣,将深陷传销的人员牢牢困在“发财白日梦”里。近日,记者起底了潜藏于燕郊的一个传销组织。
家庭式传销屡屡得逞,从根本上说是利用了家庭亲人之间的信任。传销采用“家庭”管理制度,即由一个“家长”(传销头目)带领几个“家庭成员”(传销分子)通过共同努力,从而迈向“成功”。按照现代管理理念解释,这叫团体合作制。传销团队即“家庭”,相对于企业团队更具人性化,因为打着家庭亲情的旗号,让传销分子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到团队创业精神,这是传销的“魅力”所在。传销,说到底就是没有实体,也不做实体,而是通过制造暴富神话吸引不明真相者入局,通过与收益严格挂钩的等级制对传销人员进行区分与激励,靠独有的成功学说对入局者进行洗脑,从而诱使入局者通过交纳一定费用而加入进来的违法行为。
由于传销涉及人数众多,又不涉及实体经济,极易扰乱经济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对传销者自身更是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可以说,传销是经济活动的毒瘤。正因如此,自其“问世”以来,一直是政府和法律禁止、打击的对象。近年来,随着公安机关的不断打击,传销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然而,由于传销的“繁衍能力”极强,且具有“再生功能”,造成这种非法经营活动依然存在。特别是近年来,传销成员暴力围攻执法人员、报复参与打击传销等群体恶性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危害了社会稳定。
魔高一尺须道高一丈。现实情况是,打击传销主要由工商部门牵头负责,但因涉及工商、公安、社区等多个单位,面临着调查取证难、执法权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最容易掌握传销者租住信息动态的社区和房管部门未参与到打击机制中来,也致使打击传销合力无法形成。除此之外,某些地方在打传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对传销的打击效果。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传销升级考验着打击手段的更新,铲除传销毒瘤亟须精准化利器。笔者以为,要尽快从国家层面强化打传机制的建立,形成强大推力。比如,加强对传销活动新特点、新动向的调查研究,制定打击传销的国家专项政策,堵住相关漏洞。同时,将打击传销纳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和综治重点整治工作中去,发挥综治网络效用。强化党委政府领导机制,建立各地统一的协调指挥体系,并加强区域协调,延伸管理触角,充分发挥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打击传销的积极性,营造“打击传销,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唯有群策群力,祭出精准化利器,实施精准化打击,才能让传销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从根本上遏制传销不断蔓延的势头,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百姓财产安全。
(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