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余群众亲身体验“智慧法院”便捷诉讼
机器人法官“小睿”后台自动立案
“过去我也遇到过执行难,被执行人的财产信息查不到,我连班都不上了,跑了好多地方才打听到他有一处房子在拆迁。如果当时法院有执行查控系统,案子早就结了。”
今天上午,北京市朝阳区的陈女士走进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亲身感受到“智慧法院”给诉讼参与人带来的变化后感慨地说。
今天,“智慧法院”系列公众开放日活动首站来到北京高院,参与活动的130余人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管理和监督、服务科学决策和服务审判执行等体验区内,聆听了专业人员的讲解,并饶有兴致地体验了诉讼服务一体机、12368人工语音诉讼服务平台、执行单兵系统等信息化成果。
公布两万余老赖信息
北京高院的工作人员向公众展示了远程立案系统。她介绍说:“现在屏幕左侧画面是朝阳法院的立案大厅,大厅里已经有不少当事人等候立案了,实际上这些当事人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通过互联网登录审判信息网实现远程立案,只需打开网上立案的操作页面,就可以在上面完成立案信息的录入和相关材料的上传。”
郭超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打算从事律师行业,他看得特别认真。郭超说:“过去立案要跑到法院,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搞定,前后省了半天时间。”
据了解,北京法院已经在全市各个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和派出法庭设置了100余台诉讼服务一体机,就算远在密云,也可以通过一体机将诉讼材料和想说给法官的话传递到100多公里以外的大兴法院,享受到跨区划、同质化的远程诉讼服务。
工作人员紧接着介绍起了惩戒老赖的进展情况。目前,北京法院已经公布执行信息共4.7万余项,其中包括公布失信被执行人2.2万余人次、限制出境被执行人2000余人、限制高消费被执行人1.6万余人。
听了工作人员的介绍,参观者纷纷为北京法院破解执行难的勇气与决心点赞,都说“打击老赖,法院是动真格的了!”
“睿法官”帮法官减负
看了“睿法官”系统的操作后,北京市人大代表金星华感慨道:“我曾经去过朝阳区人民法院参观,知道法院案多人少的情况十分突出,每个法官都在加班加点办案。如今‘睿法官’自动梳理出待审事实,生成庭审提纲并推送到庭审系统中,真正为法官减轻了负担。”
金星华所说的“睿法官”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创新研制的智能机器人系统。
为方便理解,北京高院副院长马强现场演示了一起故意伤害罪上诉案件的审理流程。从上诉提交的这一刻起,机器人法官“小睿”就开始在后台默默地工作,提取一审案件信息和上诉状自动立案,立案法官只需要进行确认操作。
进入到二审案件审理阶段后,“睿法官”会自动对案情初步“画像”,为法官提供该案件的前审案件情况、案件当事人涉及的相关案件情况、法院办理的此类案件情况等内容,供法官参考。
更为神奇的是,“睿法官”能对一审判决书、上诉状等材料先期分析,采集案件的多元信息,识别出影响案件定罪量刑的相关要素及当事人上诉的理由。法官接到案件就可以结合上述信息及案情,对识别出来的案情要素进行认定、不认定、待定的初步判断。
一套流程下来,法官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马强告诉记者,“睿法官”与审判业务系统深度融合,与法官日常办案无缝对接,为北京法院统一裁判尺度,提升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舆论引导防谣于未然
在今天的开放日上,最高人民法院联合百度公司发布了2016司法大数据网民司法搜索专题报告。报告显示,聂树斌案成为网民最为关注的热点案件之一,位居热搜榜首位。
报告显示,司法改革、司法公开、热点案件、司法解释、队伍建设、解决执行难、最高法年度工作报告七大“司法话题”成为2016年备受网民关注的司法信息。有关“热点案件”的网民热搜词前10名分别为:聂树斌案、快播涉黄案、徐玉玉案、陈满案、南海海南救助案、苏荣案、贾敬龙案、天津爆炸案、贪腐案、山东非法疫苗案。
百度公司在线管理部总经理、大数据舆情中心主任秦健指出,司法权威信息发布对案件舆情的健康传播起到了关键性的导向作用。从搜索趋势来看,案件审理节点主导舆论峰值,呈现上升快、周期短特性。
郭超说:“网上信息鱼龙混杂、难辨真伪,不乏别有用心的人对一些案件进行炒作,这时法院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希望人民法院能够更早发声、更敢发声,防谣于未然。”本报北京12月14日讯(本报记者 刘子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