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报章透露,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公厕数量总体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女性厕位紧张问题亟待解决。
为解决以上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标准修订工作,统计了72.6万人的如厕时间,在新发布标准中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2,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
此标准于2016年12月1日起实施,将有效缓解女性如厕难题。一些学者关注的往往都是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大事,而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常不加提及。厕所则是最不容易被提起的。作为人类排泄的场所,厕所注定算不上大雅之堂。但是,任何人,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种族民族,都要如厕,都要行使如厕权,但如厕权究竟是什么,却未必是每个人都明白通晓的。
如厕权是生存权
中国民间早有“管天管地,管不住拉屎放屁”的说法。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两个字,“入”和“出”。只“入”不“出”,背离人生规律。美味佳肴和拉屎放屁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们不能只注意“民以食为天”,而忘记“民不拉会憋死”。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出差到北方某大城市,在火车站碰到这样一件事:广场附近厕所很少,仅有的一个厕所是按通行的女厕所面积小、男厕所面积大规则设计的,而女性进厕所恰恰所费时间要比男性多,因此站在厕所外边等待进厕所的女性甚多。一个抱小孩的女士,终于遇到了难题:小孩要小便,急得哇哇哭叫,她没办法了,只好让小孩就地小便,刚刚便毕,一个戴红袖章的女执法人员杀出来说:“随地大小便,罚款!”那位女士辩解道“我知道不能随地大小便,但你看看,你们这里的厕所太少,大人可以憋着排队,但小孩憋不住呀!我总不能让小孩子憋死吧?”女执法人员说:“根据规定,罚款的多少取决于小便面积的大小,你小孩的这个小便面积,应该罚二十元,今天照顾你,罚你五元钱!”不准随地大小便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首先要清楚大小便是人的神圣权利,只有在首先满足人们大小便权利的前提下,才能要求人们不随地大小便。可是,有多少行政机关明白履行义务须以满足权利实现为前提呢?
如厕权是隐私权
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在建国初期到河南大学视察,突遇内急,当即进入学生厕所方便。完后走出厕所,痛斥陪同的校领导:“你们这是什么厕所?!大家开臀相见,成何体统?简直是斯文扫地!”校领导赶快解释说,国家初建,经费紧张,使用这种旱厕茅房实属无奈,待到经济恢复正常,经费许可,将立即改善厕所设施,陈老听后方才气消。不论何等人士,进入厕所总得露出私处,保障人的隐私权,莫此为甚。
如厕权是环境权
美国教育学博士朱莉·霍兰,花了8年时间研究厕所的历史,最终写成专著《厕神——厕所的文明史》。该书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一直写到了20世纪,记录了5000年来厕所的变迁。它写道,1606年,亨利四世发觉卢浮宫的环境已变得如此令人作呕,于是他下令禁止贵族在皇宫角落里大小便。莫扎特给他表妹的一封信是这样结束的:“好了,祝你晚安,不过先得在床上拉屎,让它无处不在。”1843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参观剑桥大学,她瞥了一眼桥梁,问陪同的校长:“这些顺流而下的纸张是怎么一回事?”校长知道那些是手纸,但不想让女皇难堪,遂答曰:“那些,陛下,是禁止在此游泳的告示。”城市下水道系统只有150年的历史,抽水马桶也不过是200多年前的发明,大规模的应用更是20世纪的事情。
起初,人们是在远离家门的地方进行排泄,后来,改为将粪便收集到容器中扔出窗外。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间,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是脏乱不堪的。巴黎的下水道之脏,使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气愤地写道:“下水道是个愤世嫉俗者,它控诉着世间的一切。”
18世纪晚期,英国人发明了抽水马桶,这使他们深感自豪。1796年的一幅漫画中,英格兰人坐在自己的抽水马桶上,苏格兰人伏在水桶上,法兰西人蹲的是茅坑,荷兰人则在池塘里排便。美国人使用马桶的历史,要比英国人晚了半个多世纪。现在著名的生产卫浴洁具的科勒公司,它起源于1873年一个奥地利移民创立的家庭作坊。《厕神》的最后部分介绍了最新的21世纪马桶,其中既有日本公司生产的具有各种奇妙功能的高科技马桶,也有美国航天飞机上使用的造价2300万美元的太空马桶。
现代社会渐渐把厕所当作人权实现的重要场所。日本把厕所叫做“化妆室”。这是因为日本的许多厕所里都有洗脸盆、镜子,进入厕所之后,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衣衫,梳理一下头发,女士还可以搽一下粉、抹一下口红。日本宾馆的抽水马桶非常考究:马桶坐圈是用电预热的。大便之后,可以摁动马桶右侧的电钮,便有一股细小而压力颇大的温水水柱喷了出来,把便处冲洗得干干净净。这水柱的压力大小、水温高低都可以调节。不仅四星、五星级宾馆有这样讲究的抽水马桶,连公共厕所里也是这样的马桶,只是马桶坐圈没有用电预热而已。美国把厕所称为“休息室”(restroom)。这跟日本人所说的“化妆室”具有相同意义,干净、宽敞,免费提供洗手液和手纸。有的还免费提供铺在马桶圈上的纸圈。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厕所,折射了形形色色的观念和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厕所文化”。国际社会有一个专门的“WorldToiletOrganiza-tion”——“世界厕所协会”。这个协会在各国从事厕所以及厕所文化的研究。每年还举行年会,组织各会员国互相参观,以改善和提高各国的厕所设备与环境。
在中国历史上,谈论厕所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厕所这个主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的厕所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进。这从一些厕所的对联可以看出。例如,体现如厕权平等观念的内容有:上联: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下联: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裙。横批:天地正气;体现如厕权实现之后愉悦之情的内容有:上联:静坐觅诗句,下联:放松听清泉。横批:清静世界;体现享用如厕权的同时须注意履行义务的内容有:上联:最适低吟浅唱,下联:不宜滥炸狂轰。横批:讲究卫生。
所以,法律是什么?法律是一种文明的、能给人带来体面和尊严的生活方式、生活艺术。
(作者:郝铁川 上海文史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