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法治人物做客中国长安网
曾经想过放弃的优秀法官 是什么让她坚持至今
中国长安网12月14日电(记者 黄海英)她个子不高、快言快语,是个办案能手,经过她手的案件大多案结事了、胜败皆服。她气场强大,情商超高,能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处变不惊。她把“小法院”开到百姓家门口,为群众答疑解、提供法律服务。她就是2016年度法治人物黄志丽,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
从2002年任助理审判员以来,她审结民商事案件5199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撤销改判、无一申诉信访、无一投诉举报;她创设了全省首个以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命名的法官工作室—“黄志丽法官工作室”,开展巡回办案、诉前调解、法律咨询,宣传法制知识,与社区居民“零距离”接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让纠纷不出乡村社区,被群众亲切称为“家门口的小法庭”。这是黄志丽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成绩。
她被大家称为“知心法官”,足迹遍布辖区的每个角落,群众常亲切地喊她“丫头”、“闺女”、“妹子”,被百姓当做自家人。黄志丽坦言自己一路走来经历很多,但是在她眼中,法官是最美好的职业,因为逻辑之美,因为正义之美。“如果重新选择,仍愿做一名法官”黄志丽说。
12月13日晚,#2016法治人物微访谈#邀请到“知心法官”黄志丽,快来看看“知心法官”和大家都交流了什么。
问:黄法官,您是从小就立志成为优秀法官吗?因为好多能够从事本专业的人不多,当初有没有想过成为大律师啊?
答:我是被三侠五义、包青天等小说“带坏”的,自小有侠女情结,让我走上三尺法台的。
问:您认为在处理基层琐碎案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在查清事实,依法裁判之外,最关键的是解开当事人的心结。
问:您是否想过放弃?什么原因让您坚持?
答:一路走来,遇到很困难的时候,为了解决案件有时候大把的掉头发,整夜睡不着觉的时候,也曾经有念头放弃。但当看到当事人解决完事情如释重负的笑脸,表达对我们的感激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也好、委屈也好、困难也好、压力也好,都是值得的。也就坚持下来了。
问:您觉得一个好法官的标准是什么?
答:专业,权威,规范,同时要对当事人有敬畏之心,有爱心,有耐心。
问:我刚进入法院工作,也分配在民庭,我觉得民事案件总是有很多琐碎的家长里短,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我想请教您对于处理这类纠纷有什么看法呢?
答:民事案件确实比较琐碎,往往考验法官的社会担当。当了十多年的法官,我最大的感受是,每一次庭审,每一次调解,每一次判决,我们都是肩挑重担。一头是社会稳定,一头是联系着群众的利益,所以容不得丝毫马虎和懈怠。在办案时首先得有这样的清醒认知,头脑紧绷这根弦。
问:请问遇到老年人时,您是怎样向他们讲解法律的呢?
答:用方言,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
问:底层群众多数朴实纯良,但也有不讲理难缠的。你遇到特别不讲理的当事人,都能以平和态度面对吗?有没有很愤怒的时候?
答:有时候说不通不是因为老百姓不讲理,而是双方思维方式不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所以我常会想,如果我自己遇上这样的事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那么,我就能理解。有时候,遇到类似家暴、不赡养老人、不抚养孩子的案件,心情上也会难受。但我时刻提醒自己,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问:您觉得作为一名法官,在判案子和跟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尊重、用心、理解、换位思考。
问:基层法院面临的案件很多是在法理之外、情理之中,请问您怎么搞好平衡的?
答:法不外乎人情,像您所说的这种情况,要注重法与情相结合。有时候当事人就为求一个说法,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此类案件,并无需运用多么专门的法律知识,但一定要做好沟通疏导工作。在法度之外,情理之中充分考虑合理诉求,通过非诉、平和的手段解决好问题。
问:5199件案件,100%成功率,相信在这组惊人数据背后,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对于年轻的法官来说,您有什么好的职业发展建议吗?
答:每一个行业都有不同的风景,热爱你现在的事业。去发现它的魅力,它能让你看到人生百态,让你每天都面对挑战。在办案中分清当事人的诉求,包括他对诉讼的期望值,以及隐藏的目的,厘清对错,辨明是非,这些都很考验专业水平、社会阅历和解决技巧,当你成功地化解了一起纠纷,就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问:对案子的审判结果,法官的判断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利益。在判案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些人情关系来找你说情,帮他们来赢得官司。在这种情况下,您是怎么处理的呢?
答:案子到了法院,有的人就是想托个关系,找个人情,求个心安。但是作为法官,良知、廉洁这些都是我们的职业底线,不能让天平倾斜是一定要坚守的。遇到说情打招呼的,我除了讲清政策和法律,还会说服说情人助力化解纠纷;还有能当庭宣判的就尽量当庭宣判了,把所有的程序、法律规定我都透明的摆在桌面上。
问:黄老师,面对巨大的压力时,您想过放弃吗!
答:曾经犹豫过的,但对法官这一职业的热爱让我坚守下来了。
问:您审理的案件中影响特别深的是哪一个?
答:就是刚独立办案时,遇到一起兄弟俩为了一个小小猪圈打官司,毁了三代亲情的案件,影响我至今。
问:您工作前行的动力是什么?
答:我本身对法官这个职业是很向往的,我觉得它很有魅力,有强大的逻辑之美,有分清对错的成就感。当双方当事人能够冰释前嫌,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的时候我会感到很快乐,有职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还有来自老百姓的肯定和支持。一句暖心的问候,一个如释重负的笑容,对我的理解和信任也是支撑我前行的动力。
问:黄庭长,你有累的时候吗?这时你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呢?
答:我不是叮当猫,当然会累。减少压力的方法就是到水边走走、大声唱唱歌、看看书、哭一把也行。
问:妇女儿童本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您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会建议她们怎样保护好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呢?
答:一方面我们各部门加大宣传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提醒妇女同志努力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问: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成长,您是如何看待校园暴力?您是否赞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答:关键在于正确的区分孩子玩闹与欺凌之间的界别。对于校园暴力必须依法进行惩戒与教育。对于孩子间的嬉戏,还是要依靠家长、学校、孩子以及社会多方共同的沟通交流,避免让孩子之间的玩闹演变成社会中对立的两面。
问:您办案过程中感觉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您是怎么克服困难的?
答:有的时候,在办案发现自己蛮无能为力的,比如赡养案件,老人家虽然起诉的是要赡养费,但他们更希望的能享受到天伦之乐。可是十个案件里,总还有那么一两件的案件不能做到最理想的“人和”的结果。那时候,就觉得自己很无能为力,会很沮丧。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只能是做好案件结了以后的追踪走访。
问:年均办理民商事案件数近500件,这么大的工作量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答:回答您这个关于工作与家庭怎么处理的问题,同时也回答很多关心着我的网友的问题,家庭和工作,偶尔也会起冲突,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大多时候,家人都会理解我,会让我先把工作上的事情处理好。但如果遇上类似父亲手术那样的情况时,把情况说清楚,其实群众都是很通情达理的,这点冲突并不大。
问:法庭是一个很庄严肃穆的场所,您将法庭开到百姓家门口,会不会对法庭的神圣性有一定的影响?
答:法律的神圣来自于每一个案件公正的处理,这种公正是要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懂。作为民事法官,我们每天都在和老百姓打交道,赢得百姓的尊重,并不在于法庭设在哪里,而是老百姓对我,对法官、对法律的理解和认同。
问:您对“死磕律师”怎么看?如何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公平?法官应如何普法?
答;在我接触的律师中,很多还是依法办事的,是很有专业素养的。作为法律共同体,我们欢迎依法办案的律师与我们共同来让老百姓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让当事人在案件在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公正,是需要一个大家共同努力的过程。法官的普法在每一个案件中,也在日常的一言一行。
问:您憧憬的未来法治是什么样子?
答:少讼无讼的桃花源。
作为基层法官,她深信,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俯下去的是身板,树起来的是信任。她是百姓眼中的“知心法官”。
下一期#2016法治人物微访谈#的嘉宾是一位古稀老人,作为一名退休行政人员,她不懂法律,已60岁却毅然介入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陈满纵火杀人冤案,11年坚持申请再审,求助过上百名律师学者,自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为“陈满案”的平反奔走呐喊……她就是2016法治人物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退休人员程世蓉。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她如此坚持?她为什么坚信“陈满案”一定能够平反?11年间又都做了什么?今晚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