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公司法务年会(上海)成功举办
经济不确定性增加 法务挑战压力加大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徐依禄 由法制日报社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上海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上海市律师协会、上海市信息法律协会联合主办的为期一天半的 “第六届中国公司法务年会(上海)” 今日闭幕。
本届年会以“新监管和新思维”为主题,设置了七场主题演讲,六场圆桌分享,议题涵盖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和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对法务的要求、商业反腐的结构性治理与模式、公司法务人才流动及培养、中国企业法务的组织化之路径探讨、企业融资创新产品及法律规制等。
法制日报社副总编辑李群发表致辞。他说,未来几年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不确定性增加,中国经济形势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企业在发展中对法治的需求必然增加,希望公司法务群体抓住难得的机遇,为企业平稳快速发展做好法律保障。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说,过去几年发达经济体整体增速缓慢加快,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多,中国经济运行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出现了明显好转,但是否出现拐点很难说,明年的经济运行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房地产政策、民间投资、汇率政策以及特朗普的经济政策。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致辞说,当前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加强产能淘汰的力度,以及最近关于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大讨论,都反映了中国发展的经济模式正在进行调整和变化,这意味着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增加,公司法务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同时企业法务对于企业的经营投资决策来说,意义也将是空前的。
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俞卫锋致辞表示,当前法律服务市场正在在发生一些变化。一是上海社会职业律师的来源呈多样化,公司法务流向社会职业律师的数量在增加。法律服务市场不仅要有执业领域专业知识,还要求有行业专注度,纵向的执业领域加上横向的产业,会产生一批新的有竞争力的律师。二是外资律师事务所律师回流到中资律师事务所,这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以及中国律所的国际化紧密相关。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秘书长马屹致辞时说,过去三年,所有的中国公司都关注两大中国战略:自贸区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自贸区的深化改革方案当中,明确提出来要对接国际高标准的仲裁规则,优化自贸区、试验区的仲裁规则,优化自贸区仲裁机制,提高商事仲裁的国际化程度。目前上海已成为中国仲裁机构最多的一个城市,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成立28年来已经处理了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当事人之间的案件冲突,随着更多企业走出去,企业在传统的争议解决方式外要更多关注国际商事仲裁。
上海国资委法规处处长陈昶致辞时说,当前公司法务面临六方面挑战:如何将依法治企从目标观念口号变成具体可操作的方案没有统一的认识;法律企业顾问发展方向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法律顾问向何处去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国有企业当中如何开展法律部门主导下的合规工作,成为新的挑战;一带一路地区的法律挑战不容小觑;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经济困难,企业案件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常态的需要;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和法律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
在本届年会上,上海市产权交易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杰就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的发布演讲说,这是中国产权改革的伟大进步,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不可估量的里程碑意义。
东方航空集团公司总法律顾问、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会长郭俊秀专题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和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对法务的要求”。他说,国际化的中国公司对于法律人的要求有三个方面:企业法律工作者的地位和风格要转变,要从过去的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要和律师事务所建立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的企业法律工作者,包括律师要积极参与国际航运活动,提升在国际商界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行业组织的活动,参与规则的制定。
来自GE的大中华区首席合规官、执行法律顾问朱湘莲以及美国福特公司亚太区合规总监陈立彤、2015—2016反商业贿赂调研报告主笔尹云霞、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杨力就“商业反腐的结构性治理与模式”进行了圆桌讨论。
本届年会还专设闭门会议,定向邀请与会嘉宾参加“2016-2017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预发布及专家研讨会,并嵌入了“2016 · 第二届上海青年法学创新论坛”。
本届年会由国浩律师事务所、海问律师事务所、律商联讯、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法律顾问工作委员会、泉州市公司法务研究会协办。(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