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指尖上跳动的爱心
指尖一起捐:穿越时空关爱老兵
8年间,3.6万名抗战老兵得到来自全国各地爱心者的关怀;137万名爱心者通过虚拟或现实渠道为老兵献上爱心;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通道和终端展示,为关爱抗战老兵行动持续加油。
“我已经为103岁的抗战老兵捐了20元,有没有小伙伴要跟我一起捐?”历史系研究生李鲁民看到手机上显示的一条朋友圈感叹,“一直对参加抗战的老兵充满崇敬之情,没想到竟能以这样便捷的方式参与其中。”点开朋友圈链接的公益页面,关爱抗战老兵项目设立的初衷、项目进展、资金走向、捐款人数等信息一一显示。李鲁民毫不犹豫地点了“按月捐”,意味着通过便捷的移动支付手段,他的这份心意将通过平台延续一整年。
近期,在网民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无数感人场面跃现网络:湖北省松滋市一个老兵在90岁生日那天住进新房、20对老兵夫妇举行了延迟半个世纪的婚礼、后半生滞留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的敬礼照片登上美国纳斯达克塔楼广告屏……
为抗战老兵提供爱心援助的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姚遥告诉半月谈记者,根据各民间组织的寻访,目前幸存抗战老兵最少还有上万名,平均年龄逾90岁。将人道关怀带给在历史中遭受创伤的人是“关爱老兵”项目创办的初衷,更宏大的目标是致力于激发大众的人道关怀精神。中国好人网创办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谈方认为,指尖上的公益促进了公益的跨界合作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展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的巨大力量。
事实上,在移动媒介力量的帮助下,不少社会知名人士也参与到关爱老兵的公益慈善事业中。不久前,新华社记者、微博大V唐师曾拜访了一位抗战老兵,并用手机录下了老兵生活的一个小片段。这段小视频在微信群中得到了大量的传播。演员陈坤这几年来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关爱老兵项目的进展。“移动互联网方式和名人效应,让穿越时空、地域界限的公益慈善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陈坤在微博上写道。
线上线下互动:“随手转”解救土豆滞销的老农
每到年底,我们都或多或少听到一些农产品滞销的消息。农民忙活一年的收入全都要依靠这些“无路可去”的农产品。互联网公益的终端直达属性,为解开困扰农户的滞销难题打开了一扇窗。
最近,在深圳发生的一件“指尖传递”事件就体现出了互联网的力量。30多吨土豆一夜之间被“抢购”一空,一天接到400多个“求买”电话……60岁的青海农民马木海买怎么也没想到,一条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为他救了急,让他感受到来自整个城市的温暖。
11月初,马木海买正为自家收获的上百吨土豆找不到销路而发愁,听人介绍深圳有大量的需求,价格很不错,于是就雇车千里迢迢把土豆运到了深圳。可结果,到了深圳,更发愁的事情来了——马木海买运来的土豆个头普遍较小,而且大小混装,不符合档口销售的规格需求,经销店不收。怎么办?无奈之下,他只能把土豆拉出去卸在路边。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日夜守着一座长12米高2米的土豆堆。人来人往,30多吨的土豆纹丝不动地摆在老人面前。就在这位老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11月14日,在深圳做生意的陈淑芬看到了这一幕并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老人家晚上就在土豆旁边睡觉。不骗人、不开玩笑,尽绵薄之力,爱吃土豆的人都帮帮忙吧。”她还把马木海买的手机号附在后面。
一传十、十传百,短短几个小时内,“随手转帮助土豆滞销的青海老农”就传遍了朋友圈、传遍了整个深圳。11月15日,来自深圳各地的爱心人士纷至沓来。私家车、小货车、电动车在老马的土豆堆前像赶集一样,20斤、50斤、100斤,不论分量多少,每一份交易背后都彰显着互联网所带来的爱心温度。
从线上持续迅猛的爱心传递到线下“抢购”,以社交平台自发力量为重要源头的互联网慈善新形态,成为撬动社会爱心资源的重要杠杆。
“磁铁效应”:非公募基金撬动资本慈善力量
今年7月,云南艺术学院礼堂里响起了一曲曲天籁之声,藏族、苗族、壮族、拉祜族等来自全国14个少数民族的16支童声合唱团聚集于此,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听感受。几年来,这些合唱团已经走遍了神州大地,将遗落在山间的民族语言、民族音乐传递到更加广阔的天空。
如果不是公益平台的助力,这个被称为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故事可能仍堙没在深山之中。2009年,深圳松禾资本创始人罗飞及其团队来到云南丽江塔城傈僳族聚居区,被一阵田野间的悠扬歌声吸引。
“不能让这么优美的民族歌声沉没在田间地头。”罗飞说,想要让她传递下去,需要志愿者和音乐教师参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开发与保护。在罗飞等人的协助下,2010年,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在深圳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并随之成立了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项目“飞越彩虹民族童声合唱团”。
基金会秘书长王芳说,几年里,她走遍了中国的边疆省市,同一些少数民族的乡村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歌唱。随后,基金会开始在各大高校寻找专业教授对民族歌曲传唱者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基金会找到当地教育系统,推动民族民间音乐走进校园,通过逐一选拔、一对一授课,将民族民间音乐传递给当地儿童。
令人焦虑的是,包括对乡村老师、儿童的资助以及合唱团去外地演出,这一系列开支并不是个小数额。“当没有足够的财力做支撑时,再小的梦想都难以为继。”王芳说。
“我们是一家非公募基金,要想让我们所做的公益事业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还需要撬动更多的力量。”罗飞说。
怎么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民间非公募组织在互联网联络资源上有着天然的便利性,“磁铁效应”就是其中的一个撬动模式。王芳告诉半月谈记者,基金会以松禾资本为核心,通过互联网的牵引作用,将原本毫不相关的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一个爱心同盟。“我们与齐心文具、筑博设计、中航健身、苏州元禾母基金等社会企业,通过爱心同盟齐聚合力,为完成同样目的的公益项目贡献自身的力量。”
当前,我国仍有数千万人口需脱贫,互联网慈善的出现创新了扶贫模式,在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慈善+扶贫”正让更多贫困人口受益。
扶贫先扶智。近年来,互联网公益在教育扶贫方面已经深度介入,产生了包括“免费午餐”、“爱心书包”、“一对一助学”、“留守儿童圆梦计划”等一系列全方位、多维度、广覆盖的公益慈善项目品牌。
12年前,当洪波在甘南草原遇到一对靠挖虫草挣学费的藏族小姐妹、决定资助她们上学时,这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高级工程师绝对没有想到,12年后,凭借互联网的力量,她一手创立的格桑花西部教育救助会竟能为24万名西部少年儿童募集到1.02亿元的爱心物资。
现在,“格桑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西部教育慈善扶贫的重要传播平台。救助会还运用众筹平台、网店等筹款。不久前,通过淘宝的“公益宝贝”项目,150万元的西部学生拓展营项目筹款获得成功。
借助互联网慈善,广大网友的扶贫情怀被激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贫困家庭等需要帮扶的群体能够得到精准且快速的帮助。
爱德基金会爱德荟众筹项目主任方峻向半月谈记者介绍,当前的互联网公益扶贫主要分为大病众筹、电商扶贫和公益梦想类。其中公益梦想类分为个人公益梦想和机构公益梦想。爱德基金会在社区做入户调研时,发现一位94岁的老奶奶生活起居完全依靠74岁的女儿,家里买不起尿不湿,她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就尽量少喝水。存在这种情况的老人很多,为改善老人的生活,换回他们的尊严,爱德基金会在官网发起募集成人尿不湿的项目,很快筹满。
借助互联网,扶贫工作有了新的可能和新的助力。江苏省宿迁市作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在各互联网捐赠平台建立了慈善账号,进行了扶贫助学、大病众筹、老兵关怀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捐助。宿迁市委农工办、市扶贫办副主任朱卫东表示,互联网公益创新了扶贫方式,为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提供了多种渠道。这种低投入、灵活性更强的方式也扩大了参与扶贫的人员规模和资助范围,能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宿迁市泗洪县李红宇家的老房子突发火灾,因为被赠送了“扶贫100”保险,保险赔款很快打到他的支付宝账号,修房子的钱有了着落。这是当地政府与阿里巴巴合作,在支付宝平台单独设置的爱心捐赠项目,主要为当地低收入人口筹集100元的扶贫商业保险。社会捐赠之后,资金不足部分由省、县安排的扶贫资金解决。目前,支付宝平台已为此项目募集到60万元左右保费。
电商扶贫更为精准扶贫打开了重要的窗口,激发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腾讯推出“为村”、阿里巴巴推动“淘宝村”,为农村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动贫困群众对接电子商务,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帮扶。
宿迁市沭阳县新河镇大营村的大学生方威2012年辞职返乡创业,开设淘宝网店,出售园艺绿植,今年销售额预计可达1000万元。当地30余户低收入村民在他的淘宝店学会了管理技术,回家开起了网店。
如今,大营村已经形成集盆景创业培训、产品供应、专业包装、售后服务一体化的市场服务模式。宿迁通过加快农村电商网店布局,发展“一村一品一店(网店)”,以“一村”培育“一品”、“一品”做响“一店”、“一店”致富“一方”,形成了“互联网+扶贫”的新业态,推动农产品“触网”升级。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表示,电商扶贫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将全国的消费市场与农村的生产、制造和销售直接对接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完善农村商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将商业、金融服务等向农村渗透,另一方面帮助农村特色产品、品质产品销往全国。“网销+农产品生产、加工+公益传播”的“新实体经济”,可以给农村的市场开发和经济发展带来效益,同时还释放了社会扶贫潜力。(胡林果 田建川)